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立义(立義)
(1).奉行大义。礼记·儒行:“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孔颖达 疏:“所立必存义也。”国语·晋语九:“方臣之少也,进秉笔,赞为名命,称於前世,立义於诸侯。”管子·轻重丁:“故 桓公 推仁立义,兄弟相戚,骨肉相亲,此之谓繆数。” 唐 刘叉 《怨诗》:“丈夫不立义,岂如鸟兽情?”
(2).犹举义。周书·魏玄传:“ 玄 遂率募乡曲,立义於 关 南。”北史·司马裔传:“ 周文 令 山东 立义诸将等能率家入 关 者,并加重赏。”
(3).确立观点;取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隋书·经籍志一:“又有《业诗》,奉朝请 业遵 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
《漢語大詞典》:殊观(殊觀)
(1).奇观。指奇异美好的景象或事情。《文选·曹植〈洛神赋〉》:“於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覩一丽人,於巖之畔。” 李善 注:“所观殊异。” 晋 桓温 《贺白兔表》:“今白兔见於 春穀县 ,皓质纯素,皦然殊观。”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 丹水 南有 丹崖山 ,山悉赬壁霞举,若 红云 、 秀天 二岫,更为殊观矣。” 宋 刘子翚 《凉月》诗:“殊观发秘藏,妙听生寥閴。”
(2).犹言改观,变色。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髮冲冠。”
(3).不同的观点。 明 李东阳 《政难赠杨质夫》:“下上之异议,彼此之殊观乃尔。”
《國語辭典》:倾向(傾向)  拼音:qīng xiàng
1.倚重、信赖。《明史。卷一八四。张元祯传》:「至则进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帝甚倾向。」
2.偏向、趋向。如:「这孩子有爱好音乐的倾向。」、「事情开始有好转的倾向。」
《漢語大詞典》:谈无(談無)
晋书·王衍传:“ 魏 正始 中, 何晏 、 王弼 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衍 甚重之。惟 裴頠 以为非,著论以讥之,而 衍 处之自若。”后以“谈无”指谈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观点。 宋 苏轼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之二:“説有陋 裴頠 ,谈无笑 王衍 。”
分類:谈说观点
《漢語大詞典》:异义(異義)
(1).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
(2).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
(3).指不同的意见,异议。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 异议 ”。
(4).道理不同。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异,已备前白。”
(5).违反常规、礼法。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徐彦 疏:“非常异义者,即 庄 四年 齐襄 復九世之讎而灭 纪 , 僖 元年实与 齐桓 专封是也,此即非常之异义,言异於 文 武 时……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为人后者,为之降其父母之服,则有之矣;为之絶其父母之名,则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变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
《國語辭典》:理论(理論)  拼音:lǐ lùn
1.由实践中归纳或由观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说理或论点。
2.论事物之理,对实际或实践而言。《北史。卷四四。列传。崔亮》:「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3.据理争论,讲理。《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准备。不如竟到官司,与他理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心中不觉暗暗动怒;只不便同他理论。」
4.理会、注意。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五三出:「如今卢府著忙,不暇理论到此事。」《英烈传》第三一回:「那周颠日日也在帐中闲耍,太祖也不十分理论。」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既是个女子,怎生不守闺门之训,这绣鞋儿却揣在郭华怀中,有何理论,从实招来。」
《漢語大詞典》:遗论(遺論)
(1).指前人留下的观点、见解。魏书·封轨传:“至如庙学之嫌,臺沼之杂, 袁準 之徒已论正矣,遗论具在,不復须载。” 唐 贾至 《虙子贱碑颂》:“绎微旨而徵遗论,何先生道蔚其葳蕤者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水心 之説,乃 张方平 之遗论也。”
(2).馀论;异议。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七:“辞简意足,一段章旨,无復遗论。” 明 袁宏道 《和者乐之所由生》:“夫以《大武》之乐,而 孔子 尚有遗论。” 明 徐渭 《〈草玄堂稿〉序》:“苟世之评君之诗者,徒律之以 汉 魏 ,则似不能无遗论於君。”
《國語辭典》:学派(學派)  拼音:xué pài
学术上因诠释主张不同而形成的门派。如姚江学派、乾嘉学派。
《漢語大詞典》:驰辞(馳辭)
不受拘束地、尽情地用文辞来表述某种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州家举进士,选试繆所堂;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煒煌。” 宋 曾巩 《祭张唐公文》:“实肴於豆,实酒於觴。驰辞告诚,维以永伤。” 宋 王安石 《祭范颍州仲淹文》:“涕哭驰辞,以赞醪羞。”
《國語辭典》:牙慧  拼音:yá huì
别人说过的言论、见解。如:「拾人牙慧」。《西湖佳话。孤山隐迹》:「为诗孤峭澄淡,自写胸臆,绝不袭人牙慧。」也作「牙后慧」。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风(口風)  拼音:kǒu fēng
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含意及倾向。如:「他俩口风很紧,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结婚。」《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你说的话,没有一些儿口风,教我如何去回复右丞。」《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漢語大詞典》:散见
零星地出现,分散地见到(主要指文章观点、材料内容等)例如:他的学术观点散见于他近年发表的论文中。
《漢語大詞典》:遗道(遺道)
(1).指前人留传下来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治理方法等。史记·周本纪:“ 公季 脩 古公 遗道,篤於行义,诸侯顺之。”
(2).犹言失去道义。晏子春秋·问下二一:“ 叔向 问 晏子 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晋 枣腆 《答石崇》诗:“上德无欲,遗道不为。”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今之人,务利而遗道,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漢語大詞典》:分涂(分塗)
亦作“ 分涂 ”。亦作“ 分途 ”。
(1).犹分道;分路。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其行出也,则逼狭之地,耻於分涂,振策长驱,推人於险,有不即避,更加攄顿。” 唐 李商隐 《次陕州先寄源从事》诗:“离思覊愁日欲晡,东 周 西 雍 此分涂。”
(2).喻事物性质或人的思想观点出现差别,产生分歧。 清 刘大櫆 《周书岩诗序》:“古之贤才无歧径,而后之贤才有分途。” 清 彭绍升 《南畇先生遗书后序》:“道之歧出不统久矣。 宋 之世, 朱 与 陆 分涂。 明 之世, 王 与 罗 异辙。”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自兹以还,体格逾备,駢散乃渐以分涂矣。”
《漢語大詞典》:边论(邊論)
(1).守边御敌的观点主张。《宋书·袁淑传》:“窃观都护之边论,属国之兵謨, 终 晁 之抗辞, 杜 耿 之言事,咸云及经之棘,犹闕上算,烛郛之敬,裁收下策。”
(2).有关边事的讨论研究。 宋 韩琦 《论时事》:“二曰念边事。今政府循故事,纔午即出,欲稍留,则恐疑众,退朝食罢,忽遽签书而出,何暇款及疆事哉?谓宜须未正方出,延此一时以专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