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40
典故
1
词典
4
分类词汇
10
佛典
25
分类词汇
必然
存在
观照
眼识
认识
党义
语义哲学
主观能动性
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
《國語辭典》:
必然
拼音:
bì rán
1.必定如此。《庄子。天地》:「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我看苗贼虽败,他已逃往别洞,必然求了救兵,今夜来劫我们的营盘。不可不预为防备。」
2.哲学上指事物发展变化依照理法不变的规律。
分類:
必然
哲学
哲学名词
事理
必定
意志
转移
客观
观世
世界
规律
《國語辭典》:
存在
拼音:
cún zài
1.持续占据时间或空间,尚未消失。《礼记。仲尼燕君》唐。孔颖达。正义:「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犹存也,君子见上大飨四焉,知礼乐所存在也。」
2.哲学上行为与自我意识中所体验到的事物。
分類:
存在
哲学
举止
持续
地占
占据
现象
意识
时间
转移
空间
客观
观世
世界
《國語辭典》:
观照(觀照)
拼音:
guān zhào
以心灵深刻的观察来品味人生。唐。李华〈
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
〉:「于人法得无我,于观照得甚深。」
分類:
观照
佛教语
显示
反映
静观
观世
世界
智慧
照见
见事
事理
《漢語大詞典》:
眼识(眼識)
(1).佛教语。谓眼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
:“眼识无明,易倾朱紫。”
(2).眼光;见识。 黄中黄
《孙逸仙》
:“ 李 ( 李鸿章 )无理议之信念,復无观察大局之眼识。”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第三章第二节:“然萌芽时代,岂能以今日我辈数千年后之眼识訾议之耶?”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
五:“ 吴稚晖 的眼识的确精明,他于风尘中发现俊士。”
分類:
眼识
佛教语
眼光
见识
眼睛
客观
观世
世界
认识
《國語辭典》:
认识(認識)
拼音:
rèn shi
1.曾经相识。《红楼梦》第六回:「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馀者皆不认识。」《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打听仲翔在这里,特地找他说话。慕政也合他认识,拉来同坐。」
2.认得。如:「他上小学前,已认识很多字。」
分類:
认识
能够
确定
头脑
一人
客观
观世
世界
这个
反映
个人
《漢語大詞典》:
党义(黨義)
指一个政党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这一回,新月社的‘自由言论’遭了压迫,照老办法,是必须对于压迫者,也加以压迫的,但
《新月》
上所显现的反应,却是一篇
《告压迫言论自由者》
,先引对方的党义,次引外国的法律,终引东西史例,以见凡压迫自由者,往往臻于灭亡:是一番替对方设想的警告。” 钱锺书
《围城》
六:“在他们心目中, 鸿渐 的地位比教党义的和教军事训练的高不了多少。”
分類:
政党
客观
观世
世界
社会
学术
问题
所持
持有
系统
理论
主张
《漢語大詞典》:
语义哲学(語義哲學)
现代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否认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否认一般概念能反映实在事物。语义哲学分特殊语义学与普通语义学两派。前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只在于研究词、词组和语言结构的实在意义,而不在于分析实在的事物及其关系。后者说社会政治问题的发生,不是由于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而是由于词和语言的结构不完善引起的;一般概念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是有名无实的。
分類:
现代
主观
唯心主义
哲学
否认
客观
观世
世界
规律性
《漢語大詞典》:
主观能动性(主觀能動性)
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分類:
主观
意识
行动
客观
观世
世界
《漢語大詞典》:
自由王国(自由王國)
指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境界。 周恩来
《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六四年)》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分類:
认识
客观
规律
自觉
觉地
地运
运用
改造
观世
世界
境界
《漢語大詞典》:
必然王国(必然王國)
哲学上指人在尚未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之前,没有意志自由,行动必然受着自然性支配的境界。
分類:
哲学
尚未
认识
掌握
客观
观世
世界
规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