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96,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8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瞀见
裸见
鸾见
略见一斑
马见愁
明见万里
明心见性
目见耳闻
目见贯心
目知眼见
目不见睫
目不忍见
门户之见
面无见肤
免见行尘
《漢語大詞典》:瞀见(瞀見)
愚昧错乱的见解。 梁启超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伯氏 以为学者往往以国民与民族混为一谈,是瞀见也。”
《漢語大詞典》:裸见(裸見)
没有遮蔽;显露于外。吕氏春秋·观表“毛羽裸鳞” 汉 高诱 注:“蹄角裸见,皆为裸虫。”
分類:遮蔽显露
《骈字类编》:鸾见(鸾见)
禽经》见鸡趣下。
《國語辭典》:略见一斑(略見一斑)  拼音:lüè jiàn yī bān
看到豹的一处斑纹,就可以想见它的样子。用以比喻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可进而推想全貌。《镜花缘》第五八回:「诸如此类,虽未得其皮毛,也就略见一斑了。」
分類:大致
《國語辭典》:马见愁(馬見愁)  拼音:mǎ jiàn chóu
神话传说中的野兽。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西域有兽如犬,含水噀马目,则马瞑眩欲死。故凡马皆畏之,名曰马见愁。宣宗时,国人献其皮,帝赐群臣,编为马鞭,一扬即走,谓之不须鞭。」
分類:兽名
《國語辭典》:明见万里(明見萬里)  拼音:míng jiàn wàn lǐ
目可见及万里,形容对远方的情况非常了解,见识非常高明。《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玺书既至,河西咸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网罗张立之情。」后亦用来比喻目光远大,洞察先机。《清史稿。卷四二七。罗惇衍传》:「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于臣工奏摺皆示得失,明见万里。」也作「明鉴万里」。
《國語辭典》:明心见性(明心見性)  拼音:míng xīn jiàn xìng
洞明心性的本源。《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纪三》:「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
《國語辭典》:目见耳闻(目見耳聞)  拼音:mù jiàn ěr wén
亲自看到、听到。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也作「耳闻目见」。
《分类字锦》:目见贯心(目见贯心)
晋书·文明王皇后传》:父肃,魏中领军,兰陵侯。后年八岁,诵诗论,尤善丧服。苟有文义,目所一见,必贯于心。
分类:才艺
《漢語大詞典》:目知眼见(目知眼見)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到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
《國語辭典》:目不见睫(目不見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1.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不能看见自己的过失。《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毫毛而不见其睫也。」
2.比喻见远而不能见近。《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诗:「远求而近遗,如目不见睫。」
《漢語大詞典》:目不忍见(目不忍見)
见“ 目不忍视 ”。
《國語辭典》:目不忍视(目不忍視)  拼音:mù bù rěn shì
形容情况极悲惨,令人不忍看视。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一九。丹台记》:「又导观诸狱,景象甚惨、目不忍视,狼狈而走。」也作「目不忍睹」。
《國語辭典》:门户之见(門戶之見)  拼音:mén hù zhī jiàn
偏袒自己所属门派的学说或理论,对其他门派则有偏见。清。恽敬《明儒学案。条辩序》:「是以先生于河东三原,均有微辞,而姚江之说则必迁就之以成其是。一迁就不得,则再迁就三迁就之,此则先生门户之见也。」
《分类字锦》:面无见肤(面无见肤)
荀子·闳天之状》:面无见肤。注:言多鬓髯蔽其肤。
分类:须髯
《分类字锦》:免见行尘(免见行尘)
吴融《和韩致光无题诗》:如何断岐路,免得见行尘。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