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4,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六十二见 其一
六十二见 其二
六十二见 其三
六十二见 其四
六十二见 其五
六十二见 其六 释六十二见
一百八见
有无二见(二)
断常二见(二)
八字没见一撇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兔放鹰
少见多怪
伸手不见五指
佛类词典(续上)
因果一异四见六十二见 其一
六十二见 其二
六十二见 其三
六十二见 其四
六十二见 其五
六十二见 其六 释六十二见
一百八见
有无二见(二)
断常二见(二)
八字没见一撇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兔放鹰
少见多怪
伸手不见五指
因果一异四见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
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
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
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计因中无果,以有无双计故,名为亦一亦异。
四、计非一非异 尼犍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故名非一非异。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
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
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
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计因中无果,以有无双计故,名为亦一亦异。
四、计非一非异 尼犍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故名非一非异。
六十二见 其一
【佛学次第统编】
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
一、于五蕴计常无常四句成二十 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
二、于五蕴计有边无边四句成二十 计色为有边无边,谓空间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无穷极也。其他四蕴亦例此,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也。
三、于五蕴计色如去不如去四句成二十。
一、计色为如去,谓人来而生于此间,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
二、计色为不如去,谓过去无所从来,未来亦无所去也。
三、计色为如去不如去,谓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去而身不去也。
四、计色为非如去非不如去,见有第三句过而计此句也。计他四蕴亦例此,此于未来五蕴之所计也。
四、神与身一、神与身异成二句。
共合六十二见也。
一、色┐
二、受│┌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三、想├┤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
四、行│└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五、识┘
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
一、于五蕴计常无常四句成二十 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
二、于五蕴计有边无边四句成二十 计色为有边无边,谓空间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无穷极也。其他四蕴亦例此,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也。
三、于五蕴计色如去不如去四句成二十。
一、计色为如去,谓人来而生于此间,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
二、计色为不如去,谓过去无所从来,未来亦无所去也。
三、计色为如去不如去,谓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去而身不去也。
四、计色为非如去非不如去,见有第三句过而计此句也。计他四蕴亦例此,此于未来五蕴之所计也。
四、神与身一、神与身异成二句。
共合六十二见也。
一、色┐
二、受│┌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三、想├┤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
四、行│└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五、识┘
六十二见 其二
【佛学次第统编】
身边所摄者之六十二见。
一、于五蕴各有四句成二十。
二、历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
┌色┐┌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五)┐┌过去(二十)
│受││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五)││
┌六十┤想├┤ ├┤现在(二十)
│ │行││离 阴 是 我 (五)││
六十二见┤ └识┘└即 阴 是 我 (五)┘└未来(二十)
│ ┌断┐ ┌有
└二 ┤ ├或┤
└常┘ └无
身边所摄者之六十二见。
一、于五蕴各有四句成二十。
二、历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
┌色┐┌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五)┐┌过去(二十)
│受││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五)││
┌六十┤想├┤ ├┤现在(二十)
│ │行││离 阴 是 我 (五)││
六十二见┤ └识┘└即 阴 是 我 (五)┘└未来(二十)
│ ┌断┐ ┌有
└二 ┤ ├或┤
└常┘ └无
六十二见 其三
【佛学次第统编】
边邪所摄者之六十二见。
一、于五蕴各有常或边或如去四句成二十。
二、历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
┌一、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三种四句┤二、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
└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常(或边或如去)(五)┐┌过去(二十)
│受││无 常 (五)││
┌六十┤想├┤ ├┤现在(二十)
│ │行││常 无 常 (五)││
六十二见┤ └识┘└非常 非 无常 (五)┘└未来(二十)
│ ┌边
│ ┌断┐ ┌有┤
└二 ┤ ├或┤ └如去
└常┘ └无
边邪所摄者之六十二见。
一、于五蕴各有常或边或如去四句成二十。
二、历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
┌一、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三种四句┤二、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
└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常(或边或如去)(五)┐┌过去(二十)
│受││无 常 (五)││
┌六十┤想├┤ ├┤现在(二十)
│ │行││常 无 常 (五)││
六十二见┤ └识┘└非常 非 无常 (五)┘└未来(二十)
│ ┌边
│ ┌断┐ ┌有┤
└二 ┤ ├或┤ └如去
└常┘ └无
六十二见 其四
【佛学次第统编】
六十二见者,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六十二见中。
一、本劫本见, 种种无数,尽入十八见中。
二、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四十四见中。
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见也。末劫者,未来之时也。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
一、常论…………………………四┐
二、亦常亦无常论………………四│
三、边无边论……………………四├十八见
四、种种论………………………四│
五、无因而有论…………………二┘
一、有想论……………………十六┐
二、无想论………………………八│
三、非有想非无想论……………八├四十四见
四、断灭论………………………七│
五、现在泥洹论…………………五┘
六十二见者,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六十二见中。
一、本劫本见, 种种无数,尽入十八见中。
二、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四十四见中。
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见也。末劫者,未来之时也。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
一、常论…………………………四┐
二、亦常亦无常论………………四│
三、边无边论……………………四├十八见
四、种种论………………………四│
五、无因而有论…………………二┘
一、有想论……………………十六┐
二、无想论………………………八│
三、非有想非无想论……………八├四十四见
四、断灭论………………………七│
五、现在泥洹论…………………五┘
六十二见 其五
【佛学次第统编】
瑜珈论言:「萨迦耶见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
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而说我者也。
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而说我之论者也。
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
一、四遍常见论…………………(即常论四)┐
二、四一分常见论……………(即常无论四)│
三、二无因论……………(即无因而有论二)├十八
四、四有边无边想论………(即边无边论四)│
五、四不死矫乱论……………(即种种论四)┘
一、十六有想论…………………┐
二、八无想论……………………│
三、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四十四
四、七断见论……………………│
五、五现法涅槃论………………┘
瑜珈论言:「萨迦耶见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
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而说我者也。
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而说我之论者也。
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
一、四遍常见论…………………(即常论四)┐
二、四一分常见论……………(即常无论四)│
三、二无因论……………(即无因而有论二)├十八
四、四有边无边想论………(即边无边论四)│
五、四不死矫乱论……………(即种种论四)┘
一、十六有想论…………………┐
二、八无想论……………………│
三、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四十四
四、七断见论……………………│
五、五现法涅槃论………………┘
六十二见 其六 释六十二见
【佛学次第统编】
六十二见所立之六十二论,下分释之。
一、常论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
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
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
二、亦常亦无常四:
一、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得宿住智,观前之来处,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为彼所化,故为无常。
二、彼天众为戏笑放逸,失定而没,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来处,计曰,彼众之不戏笑放逸者,在彼为常住,我等戏笑,故致此无常。
三、彼天众生欲染之心者,为之失定而没,在于无间,后得宿住智。计言彼天众之无相无染者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无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别思量,计我及世间为常无常也。
三、边无边四:
一、有人入定,观世间有边际,而起边见。
二、有人入定,观世间无边际,而起无边见。
三、有人入定,观世间之上下有边,四方无边,或四方有边,上下无边,起亦有边亦无边之见。
四、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之见。
四、种种之四者。
一、有人自不知世间有报无报,而他人来问此事,耻以不知答之,强随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无他世,而有人来问此事,若记别有无,则恐为妄语。反问于彼,而随彼之所见,答以如是也。
三、有人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有人来问此事,以非善非恶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钝不知他之问,他若有问,则随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种之人,于他问而住于如此见解,是为种种论之四见,瑜伽论名为不死矫乱论,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问不死天之事。一种人以怖己之无知故,一种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种人以心怀恐怖故,一种人以愚钝故,为种种矫乱之答也。
五、无因见论二:
一、有人先自无想天中,生于人间,后修禅定,见前生之无想无心,世间无因而计为有也。
二、有人以捷疾智分别之,世间无因而执为有也。
六、有想论十六。
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
二、计无色身,唯有想念。
三、计亦有色有想,亦无色有想。
四、计非有色有想,非无色有想。
是为以想对色之四句:
五、计我死于此,而后有边际,有想念。
六、计无边际,有想念。
七、计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
八、计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
是为以想对边无边之四句:
九、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苦有想。
十、计有乐有想。
十一、计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
十二、计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
是为以想对苦乐之四句:
十三、计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
十四、计有若干想。
十五、计有小想。
十六、计有无量想。
是为以想对多少之四句。
七、无想论八。
无想对于色身四句:
一、我终于此后,有色而无想。
二、亦无色亦无想。
三、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
四、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
无想对于边无边四句:
五、我终于此后,有边际而无想。
六、无边无想。
七、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
八、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
彼既为无想论,故无对苦乐之四句,亦无对多少之四句,以是皆为有想上之见解故也。
八、非有想非无想八。
对于色四句,对于边四句,皆同无想论,亦无苦乐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以亦非想非无想故也。
九、断灭七:
一、我今此身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养,是为无常,终归于断灭。
二、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
三、欲界天之身,未得灭尽,至于色界天,诸根具足,彼之报尽,竟归于断灭。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而可断灭。
五、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在生于识无边处,而可断灭。
六、在识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无所有处,而后可灭尽。
七、无所有处中,尚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彼之非想报尽,断灭无馀。
十、现在泥洹五:
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则?我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快乐,此身即是泥洹,过之更无泥洹,是指欲界为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为泥洹。
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禅天为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为泥洹。
六十二见所立之六十二论,下分释之。
一、常论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
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
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
二、亦常亦无常四:
一、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得宿住智,观前之来处,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为彼所化,故为无常。
二、彼天众为戏笑放逸,失定而没,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来处,计曰,彼众之不戏笑放逸者,在彼为常住,我等戏笑,故致此无常。
三、彼天众生欲染之心者,为之失定而没,在于无间,后得宿住智。计言彼天众之无相无染者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无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别思量,计我及世间为常无常也。
三、边无边四:
一、有人入定,观世间有边际,而起边见。
二、有人入定,观世间无边际,而起无边见。
三、有人入定,观世间之上下有边,四方无边,或四方有边,上下无边,起亦有边亦无边之见。
四、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之见。
四、种种之四者。
一、有人自不知世间有报无报,而他人来问此事,耻以不知答之,强随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无他世,而有人来问此事,若记别有无,则恐为妄语。反问于彼,而随彼之所见,答以如是也。
三、有人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有人来问此事,以非善非恶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钝不知他之问,他若有问,则随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种之人,于他问而住于如此见解,是为种种论之四见,瑜伽论名为不死矫乱论,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问不死天之事。一种人以怖己之无知故,一种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种人以心怀恐怖故,一种人以愚钝故,为种种矫乱之答也。
五、无因见论二:
一、有人先自无想天中,生于人间,后修禅定,见前生之无想无心,世间无因而计为有也。
二、有人以捷疾智分别之,世间无因而执为有也。
六、有想论十六。
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
二、计无色身,唯有想念。
三、计亦有色有想,亦无色有想。
四、计非有色有想,非无色有想。
是为以想对色之四句:
五、计我死于此,而后有边际,有想念。
六、计无边际,有想念。
七、计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
八、计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
是为以想对边无边之四句:
九、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苦有想。
十、计有乐有想。
十一、计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
十二、计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
是为以想对苦乐之四句:
十三、计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
十四、计有若干想。
十五、计有小想。
十六、计有无量想。
是为以想对多少之四句。
七、无想论八。
无想对于色身四句:
一、我终于此后,有色而无想。
二、亦无色亦无想。
三、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
四、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
无想对于边无边四句:
五、我终于此后,有边际而无想。
六、无边无想。
七、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
八、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
彼既为无想论,故无对苦乐之四句,亦无对多少之四句,以是皆为有想上之见解故也。
八、非有想非无想八。
对于色四句,对于边四句,皆同无想论,亦无苦乐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以亦非想非无想故也。
九、断灭七:
一、我今此身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养,是为无常,终归于断灭。
二、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
三、欲界天之身,未得灭尽,至于色界天,诸根具足,彼之报尽,竟归于断灭。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而可断灭。
五、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在生于识无边处,而可断灭。
六、在识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无所有处,而后可灭尽。
七、无所有处中,尚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彼之非想报尽,断灭无馀。
十、现在泥洹五:
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则?我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快乐,此身即是泥洹,过之更无泥洹,是指欲界为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为泥洹。
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禅天为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为泥洹。
一百八见
【佛学次第统编】
一百八见者。
一、六根六尘,各有三种,各成十八,合成三十六。
二、历三世成一百八。
眼┐
耳│
鼻│┌乐 受(六)┐
舌├┤苦 受(六)│
身│└中庸受(六)│┌过去(三十六)
意┘ ││
色┐ ├┤现在(三十六)
声│┌好 (六) ││
香├┤恶 (六) │└未来(三十六)
味│└平等(六) ┘
触│
法┘
一百八见者。
一、六根六尘,各有三种,各成十八,合成三十六。
二、历三世成一百八。
眼┐
耳│
鼻│┌乐 受(六)┐
舌├┤苦 受(六)│
身│└中庸受(六)│┌过去(三十六)
意┘ ││
色┐ ├┤现在(三十六)
声│┌好 (六) ││
香├┤恶 (六) │└未来(三十六)
味│└平等(六) ┘
触│
法┘
有无二见(二)
【佛学次第统编】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为遍于有之邪见,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
二、无见 为遍于无之妄见,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减损实性之妄见也。
此有无之二见,通于一切法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皆是也。故一切之邪见,纳于此二见之中。自此二见生一切之邪见。法华经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为遍于有之邪见,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
二、无见 为遍于无之妄见,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减损实性之妄见也。
此有无之二见,通于一切法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皆是也。故一切之邪见,纳于此二见之中。自此二见生一切之邪见。法华经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断常二见(二)
【佛学次第统编】
断常二见者:
一、断见 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即无见也。
二、常见 固执人之身心过现未皆常住无间断之妄见,即有见也。
断常二见者:
一、断见 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即无见也。
二、常见 固执人之身心过现未皆常住无间断之妄见,即有见也。
八字没见一撇
【俗语佛源】
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儿没见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李明权)
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儿没见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李明权)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俗语佛源】
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本见于禅宗典籍。如《五灯会元·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如《红楼梦》第九四回:「贾政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亦省为「见怪不怪「。如徐兴业《金瓯缺》第八章:「兄弟在东京住上三年,把棱角都磨平了,那时是见怪不怪,自然心平气和了。」(李明权)
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本见于禅宗典籍。如《五灯会元·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如《红楼梦》第九四回:「贾政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亦省为「见怪不怪「。如徐兴业《金瓯缺》第八章:「兄弟在东京住上三年,把棱角都磨平了,那时是见怪不怪,自然心平气和了。」(李明权)
见兔放鹰
【俗语佛源】
鹰隼是一种猛禽,动作迅疾,搏兔准确而有力。禅宗用以比喻对机说法,机锋敏捷,体现出「顿悟」的特色。《五灯会元》卷十六谓:「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发箭。」后俗语中用「见兔放鹰」比喻见到眼前的利益,就贪婪地竞相争逐。如《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李明权)
鹰隼是一种猛禽,动作迅疾,搏兔准确而有力。禅宗用以比喻对机说法,机锋敏捷,体现出「顿悟」的特色。《五灯会元》卷十六谓:「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发箭。」后俗语中用「见兔放鹰」比喻见到眼前的利益,就贪婪地竞相争逐。如《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李明权)
少见多怪
【俗语佛源】
见识不广的人见到新鲜的事物,就以为怪诞,不可信,俗语谓之「少见多怪」。源于中国第一篇佛学论文,汉末牟融的《理惑论》。当时佛教传入未久,有人问: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恐怕只是说得好听,未必是事实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谚回答:「少所见,多所怪,睹驼(骆驼)言马肿背。」意思是说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见骆驼,就说是背肿的马。如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钟十六以妇六月产即云不贞,可谓少见多怪矣。」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见少则所怪多」。如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李明权)
见识不广的人见到新鲜的事物,就以为怪诞,不可信,俗语谓之「少见多怪」。源于中国第一篇佛学论文,汉末牟融的《理惑论》。当时佛教传入未久,有人问: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恐怕只是说得好听,未必是事实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谚回答:「少所见,多所怪,睹驼(骆驼)言马肿背。」意思是说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见骆驼,就说是背肿的马。如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钟十六以妇六月产即云不贞,可谓少见多怪矣。」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见少则所怪多」。如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李明权)
伸手不见五指
【俗语佛源】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见一切实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禅家常说的:「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此俗语形容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粮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李明权)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见一切实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禅家常说的:「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此俗语形容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粮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