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4,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边见
边执见
坏见
难值难见
释帝善见宫
见道位
明心见性
爱见行
二种妄见
转爱见依无我
见思二惑
一百八见(二)
见惑百十二使
四见(二)
佛类词典(续上)
佛还国始见罗睺罗边见
边执见
坏见
难值难见
释帝善见宫
见道位
明心见性
爱见行
二种妄见
转爱见依无我
见思二惑
一百八见(二)
见惑百十二使
四见(二)
佛还国始见罗睺罗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见父王。此时罗睺罗年六岁,耶输陀罗使罗睺罗持一欢喜丸于大众中觅父奉之。罗睺罗直往佛所施之。见佛本行集经五十五。
(故事)佛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见父王。此时罗睺罗年六岁,耶输陀罗使罗睺罗持一欢喜丸于大众中觅父奉之。罗睺罗直往佛所施之。见佛本行集经五十五。
边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见之一。或断见或常见偏于一边之恶见,谓之边见。又起身见,其后边所起断常之恶(参见:,名为边见。见五见)
【佛学常见辞汇】
五见之一,即遍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
【三藏法数】
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名边见。
【三藏法数】
谓于身见上计我,或断或常,随执一边也。(计断、常者,谓外道自计此身死已不生,名断见;又计此身死已更生,名常见也。)
(术语)五见之一。或断见或常见偏于一边之恶见,谓之边见。又起身见,其后边所起断常之恶(参见:,名为边见。见五见)
【佛学常见辞汇】
五见之一,即遍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
【三藏法数】
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名边见。
【三藏法数】
谓于身见上计我,或断或常,随执一边也。(计断、常者,谓外道自计此身死已不生,名断见;又计此身死已更生,名常见也。)
边执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见之一。略曰边(参见:。见五见)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边见。(参见:边见)
【三藏法数】
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增长,是名边执见。(执断执常者,谓外道自计我身死已不生,名为断见;又计我身死已再生,名常见也。)
(术语)五见之一。略曰边(参见:。见五见)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边见。(参见:边见)
【三藏法数】
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增长,是名边执见。(执断执常者,谓外道自计我身死已不生,名为断见;又计我身死已再生,名常见也。)
坏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提婆虽犯五逆,然有天王如来之别记。是为坏行之人,非为坏见之人也。如善星比丘无恶行,然依拨无之邪见,堕狱无出期。是为坏见之人,非为坏行之人也。大集地藏十轮经五曰:「有戒坏见不坏,有见坏戒不坏,有戒见共坏。」
(术语)如提婆虽犯五逆,然有天王如来之别记。是为坏行之人,非为坏见之人也。如善星比丘无恶行,然依拨无之邪见,堕狱无出期。是为坏见之人,非为坏行之人也。大集地藏十轮经五曰:「有戒坏见不坏,有见坏戒不坏,有戒见共坏。」
难值难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值见生身之如来难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术语)谓值见生身之如来难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释帝善见宫
【佛学大辞典】
(堂塔)帝释天之宫殿,名善(参见:城。见善见城)
(堂塔)帝释天之宫殿,名善(参见:城。见善见城)
见道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许二无我理,体会真如,乍见中道,故名见道位,又名通达位。
【三藏法数】
见道位者,即声闻初果也。谓断三界见惑,而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也。(初果,即须陀洹也。)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许二无我理,体会真如,乍见中道,故名见道位,又名通达位。
【三藏法数】
见道位者,即声闻初果也。谓断三界见惑,而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也。(初果,即须陀洹也。)
明心见性
【佛学常见辞汇】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爱见行
【佛学次第统编】
由贪爱而取行者为爱行,由见计而取行者为见行。
由贪爱而取行者为爱行,由见计而取行者为见行。
二种妄见
【佛学次第统编】
因同别二业,所以感同别二种妄见:一同分妄见,二别业妄见。
一、同分妄见 众人同业所感,如一国人同见瘴恶不详之事。
二、别业妄见 一人别业所感,如病目人,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因同别二业,所以感同别二种妄见:一同分妄见,二别业妄见。
一、同分妄见 众人同业所感,如一国人同见瘴恶不详之事。
二、别业妄见 一人别业所感,如病目人,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转爱见依无我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不出爱见,兹言出世。须依无我,一切妄惑,皆由爱见二种执我而起,故除妄惑,当除爱见。除爱见者,即离执我,故须转于爱见,而依无我。
前言世间,不出爱见,兹言出世。须依无我,一切妄惑,皆由爱见二种执我而起,故除妄惑,当除爱见。除爱见者,即离执我,故须转于爱见,而依无我。
见思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一百八见(二)
【佛学次第统编】
言百八见者。
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三受,(苦、乐、不苦不乐)成十八。
二、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各有三境,(恶、好、平)成十八,合前即三十六。
三、历过、现、未三世,为一百八。
言百八见者。
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三受,(苦、乐、不苦不乐)成十八。
二、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各有三境,(恶、好、平)成十八,合前即三十六。
三、历过、现、未三世,为一百八。
见惑百十二使
【佛学次第统编】
见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
二、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瞋(上界总无瞋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
三、四十合七十二,成百十二。
唯识述记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见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
二、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瞋(上界总无瞋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
三、四十合七十二,成百十二。
唯识述记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四见(二)
【佛学次第统编】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
一、单四见
一、有。 二、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二、复四见
一、有有有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二、无有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
三、具足四见
一、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
二、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
一、单四见
一、有。 二、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二、复四见
一、有有有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二、无有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
三、具足四见
一、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
二、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