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4,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善见毗婆沙律
善见律毗婆娑
善见变化文殊问法经
无见顶相
无明见
众生见
意见
爱见
爱见大悲
解知见
解脱知见
解脱知见身
梦见十事经
闻名见佛愿
佛类词典(续上)
善见尊者善见毗婆沙律
善见律毗婆娑
善见变化文殊问法经
无见顶相
无明见
众生见
意见
爱见
爱见大悲
解知见
解脱知见
解脱知见身
梦见十事经
闻名见佛愿
善见尊者
【佛学大辞典】
(菩萨)五十三知识之第十一。
(菩萨)五十三知识之第十一。
善见毗婆沙律
【佛学大辞典】
(书名)善见律毗婆沙之异名。
(书名)善见律毗婆沙之异名。
善见律毗婆娑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小乘律部五论之一。广释四分律者。巴Samantapa%sa%dika%。
(书名)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小乘律部五论之一。广释四分律者。巴Samantapa%sa%dika%。
善见变化文殊问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之略名。
(经名)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之略名。
无见顶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观佛经三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严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术语)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观佛经三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严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无明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种见之一。为无明不了事理执种种之邪见也。
【三藏法数】
谓于真实理地,无所明了,执著邪见,是名无明见。
(术语)十种见之一。为无明不了事理执种种之邪见也。
【三藏法数】
谓于真实理地,无所明了,执著邪见,是名无明见。
众生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固执实有众生之妄见也。我见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众生实有的妄见,是我见的别名。
【三藏法数】
谓众生妄计五阴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
(术语)谓固执实有众生之妄见也。我见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执著众生实有的妄见,是我见的别名。
【三藏法数】
谓众生妄计五阴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
意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之思量也。南山戒疏之上曰:「有何意见,而欲乖异。」
(术语)人之思量也。南山戒疏之上曰:「有何意见,而欲乖异。」
爱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执著于人而起爱也。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又,爱与见二种之烦恼也。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瞋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楞严经六曰:「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智度论七曰:「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同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
【佛学常见辞汇】
1。贪爱的见解。2。爱与见的二种烦恼,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智度论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
【佛学次第统编】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著,是谓之见。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又贪著五欲为爱,执著所见为见。又迷于事为爱,如贪欲瞋恚等。迷于理为见,如有无断常等。若穷究众生之所以缘起,不出此爱著见取二事。
(术语)执著于人而起爱也。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又,爱与见二种之烦恼也。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瞋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楞严经六曰:「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智度论七曰:「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同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
【佛学常见辞汇】
1。贪爱的见解。2。爱与见的二种烦恼,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智度论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
【佛学次第统编】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著,是谓之见。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又贪著五欲为爱,执著所见为见。又迷于事为爱,如贪欲瞋恚等。迷于理为见,如有无断常等。若穷究众生之所以缘起,不出此爱著见取二事。
爱见大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断烦恼而运大悲以救众生也。爱者思惑,见者见惑。小乘之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然未断见思之烦恼,为伏惑行因,故认能爱所爱二相,其大悲亦虚妄不净,故令人为疲厌之想,当舍离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虽未断烦恼却运用大悲以救济众生。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
(术语)不断烦恼而运大悲以救众生也。爱者思惑,见者见惑。小乘之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然未断见思之烦恼,为伏惑行因,故认能爱所爱二相,其大悲亦虚妄不净,故令人为疲厌之想,当舍离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虽未断烦恼却运用大悲以救济众生。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
解知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脱,解脱知见二语之略。五分法身之第四为解脱,第五为解脱知见。解脱为涅槃,解脱知见为自觉證悟涅槃之知慧也。此二者合戒定慧之三者,为五分法身。无量义经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参见:五分法身)
(术语)解脱,解脱知见二语之略。五分法身之第四为解脱,第五为解脱知见。解脱为涅槃,解脱知见为自觉證悟涅槃之知慧也。此二者合戒定慧之三者,为五分法身。无量义经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参见: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解脱知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分法身之第五。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
(术语)五分法身之第五。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
解脱知见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脱知见为如来法身之一分,故曰身。
【三藏法数】
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术语)解脱知见为如来法身之一分,故曰身。
【三藏法数】
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梦见十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之略名。
(经名)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之略名。
闻名见佛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也。(参见:住定见佛愿)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也。(参见:住定见佛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