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要离 朝代:春秋末吴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末吴国人。吴王阖闾所养死士。阖闾既杀吴王僚,僚子庆忌出奔。乃使要离刺庆忌。要离诈以罪而亡,令吴王戮其妻子。走见庆忌于卫,使之弗疑。后与庆忌同渡江,至吴地,刺杀庆忌,己亦伏剑自杀。
茹让之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谦之。北魏人,本吴人,原名要。为宋巴陵王休若将,至彭城。是时南土饥乱,遂寓居淮阳上党。入魏,以子皓贵,除兖州阳平太守,赐子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6—526 【介绍】: 南朝梁僧。晋陵无锡人,俗姓孟。少出家,住灵根寺,笃学无倦。后从安乐寺智称攻十诵。贫无衣物,乞食为生。梁武帝天监初以为都邑僧正。著有《出要律仪》。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孟氏。晋陵无锡人。幼而聪颖。笃学无倦。年十一出家。住灵根寺依同寺僧修护。习经论。贫非乞丐。莫足自资。而劳苦摩所惮。晚从安乐寺智称律师。攻十诵。称尤谓其可以命家。语以义之折中者颇多。称没而超则独步京邑矣。时武皇帝方隆向佛乘。以为毗尼之学。定慧所阶。治身灭罪。职此之由。必使僧尼于五篇七聚。导意奖心。然恐部文广繁。临事难究。故于听览馀。隙略为出要律仪一十四卷。以行世。乃以超为都邑僧正。普通六年。诏于平等殿讲演。但举大纲。宣示宏指而已。时帝躬临禀受。仍集知事。及诸名德。众通道俗。使毋讥议。以陷愆尤。三旬便竟。四方胥悦。七年冬卒于天竺所住寺。寿七十一。诏令有司疏慰。备威仪。送葬钟山开善寺。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法超。姓孟氏。晋陵无锡人也。十一出家住灵根寺。幼而聪颖笃学无倦。从同寺僧护修习经论。而雅有深思。幽求讨击学论归仰。贫无衣食乞丐自资。心性柔软劳苦非虑。晚从安乐寺智称专攻十诵。致名命家语其折衷者。数过二百。自称公殁后独步京邑。中岁废业颇失鸿绪。后复缀讲众重殷矣。帝谓律教乃是象运攸凭。觉慧阶渐。治身灭罪之要。三圣由之而归。必不得门如闭目夜行。常惧蹈诸坑堑。欲使僧尼于五篇七聚导意奖心。以超律学之秀。敕为都邑僧正。庶其弘扇有徒。仪表斯立。武帝又以律部繁广临事难究。听览馀隙遍寻戒检。附世结文。撰为一十四卷。号曰出要律仪。以少许之词网罗众部。通下梁境并依详用。普通六年。遍集知事及于名解。于平等殿敕超讲律。帝亲临座听受成规。以众通道俗。恐陷于愆目。但略举刚要宣示宏旨。三旬将满文言便竟。所以导扬秘部弘悟当机。遂得四众移心朝宰胥悦。至七年冬。卒于天竺住寺。春秋七十有一。天子下敕流慰。并令有司葬钟山开善寺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6—570 【介绍】: 南朝陈吴兴乌程人,名要儿。武帝后。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善书计,能诵《》及《楚辞》。梁武帝太清年间,侯景乱起,陈霸先(陈武帝)起兵讨之,后曾为景所囚。景平,拜为夫人。入陈,立为皇后。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废帝立,尊为太皇太后。卒谥宣。
全陈文·卷四
后讳要儿,吴兴乌程人,本姓钮,父为章氏所养,因冒姓章。武帝先娶钱氏女,早卒,娉为继室。梁绍泰中拜长城县夫人。永定元年,立为皇后。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宫曰慈训。废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宣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建三年崩,年六十五,谥曰宣太后。
马枢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2—581 【介绍】: 南朝陈扶风郿人,字要理。博极经史,尤精佛经、《周易》、《老子》。梁邵陵王萧纶为南徐州刺史,引为学士。侯景之乱,隐于茅山。陈文帝天嘉元年,征之不应。鄱阳王为南徐州刺史,钦其高尚,卑辞厚意,令使者数往邀之,乃行。王为筑别室,枢恶其崇丽,自营茅茨而居。有《道觉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玄奘弟子。高宗时选高僧,会隐获选。麟德中,奉敕与西明寺僧玄则等于各种佛经中略出精义玄文,名《禅林要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载氏族。素以道德学问。有名京师。麟德二年。诏与西明寺玄则等十人。撰禅林要钞于北门西龙门。修书所其书盖集大藏诸经。精义所成也。进呈。诏藏之秘阁。隐亦尝预翻译。兹不录。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会隐。不详何许人也。精明之气绰有盈馀。处于等夷若鸡群之见鹤也。天皇朝慎选高学名德。隐膺斯选。麟德二年敕北门西龙门修书所。同与西明寺玄则等一十人。于一切经中略出精义玄文三十卷。号禅林要钞。书成奏呈。敕藏秘阁。隐亦尝预翻译。玄则颇闻著述。高宗朝。斯为龙象之最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任兖州刺史,充太州团练使。是年曾两次至岱岳致祭,并题名刻石。事迹见《金石萃编》卷五三《岱岳观碑》。《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 【介绍】: 宋成都人,字要叔。事前蜀王衍为画院待诏,后蜀孟昶时累迁如京副使。入宋,隶图画院。善画花竹翎毛,兼工佛道人物、山川龙水。与南唐徐熙并号“黄徐”,为五代、两宋花鸟画之两大流派。
郑居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知要。高宗时为浙东路提举,鲠直敢言,遇时政有不便者,辄抗疏论之。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2—1183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梦锡。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授福州宁德簿。改知于潜县,有政绩。召对擢知常州。除太府少卿,奏募民耕合肥濒湖圩田,仿营田制,官私各收其半。除枢密院都承旨,措置江、淮民兵,时称得治兵之要。累拜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劝帝以《无逸》为鉴,考举磨勘录用人材。为汤邦彦所谗,罢相谪郴州。后复官与祠。
全宋诗
叶衡(一一二二~一一八三),字梦锡,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二十七(《绍兴戊辰同年小录》),调福州宁德簿,摄尉,知于潜县,擢知常州。入为太府少卿,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为淮西江东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历知荆南、成都。乾道九年知建康府(同上书卷一四)。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召为户部尚书,累迁右丞相兼枢密使。又次年,为汤邦彦所谮,罢,郴州安置。十年卒(《宋宰辅编年校补》卷一八),年六十二。《宋史》卷三八四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四八九三
叶衡(一一二二——一一八三),字梦锡,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知于潜县,擢知常州。除太府少卿、户部侍郎。丁母忧,起复,知庐州,未行,除枢密都承旨。知荆南、成都、建康府。除户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汤邦彦言,罢相,责授安德军节度副使,郴州安置,后复官与祠。淳熙十年卒,年六十二,赠资政殿学士。见《宋史》卷三八四本传,《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八。
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宋北辽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集。本是一卷,后人分之。宣政殿学士陈觉序之云: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盖此书于显教阐扬贤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则独明持准提神咒之种种行法,而广赞之。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如意轮瑜伽同。
小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小乘的宗要,为超出世间的,则必先将一切世间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后可得解脱。」其主要之点在是,分三条说明之:
一、了生死为因 了有二义,曰了知了脱,谓由了知而求了脱也。如平盗然,必先知盗之所在,及其人数多寡,内容如何,如是种种,明晰无馀,然后盗可得而平。谓了生死,亦复如是,即观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确之了知也。
二、离贪爱为根本 了生死为因者,从悟理言,离贪爱为本者。从修行言,人有生以至于死,凡有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自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瞋随之;爱而勿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故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
三、灭尽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于圆满完成之谓。小乘之究竟,在于灭尽。谓灭、尽、离、妙,即灭烦恼、尽漏业、离诸苦、妙应真常也。所作已办,乃證果取涅槃矣。
大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
一、菩提心为因 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要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唯识论所谓真唯识量。是故非心外得,即心当体,所谓不生不灭之本来真心。證此真心。则已与万有消融一致,四相俱无,我法皆空,大地平沈,虚空粉粹。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觉悟也。
二、大慈悲为根本 众生迷妄,非大慈悲,无以度之。慈使得乐,悲使离苦。菩萨普修十度万行,皆为枝干花叶。唯大慈悲,乃为根本。大慈悲发明真觉,见物我同体,自他不二,本来平等而来,非我爱之关系而生。盖依我则有障碍,有对待,故有时与我不相容者,则不爱随之以起。故慈悲要在澈底人我之相,已无自他,对待不起,依平等智,发同体悲,自利利他,无二无别,乃大慈悲。
三、方便为究竟 方便者,一、方,谓方法。便,谓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义。二、谓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巧即适当。三、谓权巧,权即经权之权,随顺世间便利法门,乃佛果妙用,尽于未来,无穷尽耳。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小说《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中有济公的一段话:「你一个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岂不闻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况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几根木头?」这种关于空间大小平等、涉入无碍的「不可思议」境界,在大乘经中多有反映。《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谓:「以须弥(高山名)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楞严经》卷二也说:「不动道场,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万国土。」《华严经》更是反复论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贤行愿品》说:「一切诸世界,入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又如《梵行品》说:「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中国的华严宗在《华严经》的教义基础上,建立了「事事无碍」、「一多相容」、「微细相容」、「唯心回转」等宗义。华严宗认为:见须弥山高广,是自心作大;见芥子微细,是自心作小。而须弥山和芥子本无大小之别,故得以涉入无碍。 (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