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昭明文选》卷二十九〈诗己·杂诗上·古诗十九首〉~344~
〈古诗十九首〉其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例句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國語辭典》:要路  拼音:yào lù
1.必经的道路。《北史。卷四三。李崇传》:「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
2.显重的地位。《旧唐书。卷七四。崔仁师传》:「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也。」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國語辭典》:要路津  拼音:yào lù jīn
津,渡口。要路津比喻显重的地位。《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国语辞典》:咽喉要路  拼音:yān hóu yào lù
比喻地势最险要的地方。《三国演义》第三○回:「曹营内见袁军堆筑土山,欲待出去冲突,被审配弓弩手当住咽喉要路,不能前进。」
《國語辭典》:要津  拼音:yào jīn
1.重要的渡口。唐。薛能新雪八韵〉:「正色凝高岭,随流助要津?」
2.显达重要的地位。唐。杜甫太岁日〉诗:「散地逾高枕,生涯脱要津。」
《漢語大詞典》:高衢
大道;要路。比喻高位显职。文选·王粲〈登楼赋〉:“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李善 注:“高衢,谓大道也。”晋书·孔愉孔汪等传论:“咸以篠簜之材,邀缔构之运,策名霸府,骋足高衢,歷试清阶,遂登显要。”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不仕则已,仕则冀就高衢远途,展其素蓄,垂名于后代,播美於当时。”
《國語辭典》:康衢  拼音:kāng qú
大路,康庄大道。《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讴吟乎圣世。」
《漢語大詞典》:康衢谣(康衢謡)
列子·仲尼:“ 尧 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 尧 乃微服游於康衢,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尧 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后因称歌颂盛世之歌为“康衢謡”。 王闿运 《丁文诚诔》:“始为藏垢之藪,令有康衢之謡。”
《漢語大詞典》:干路(幹路)
主要路线;干线。
《国语辞典》:丝道(丝道)  拼音:sī dào
古代欧、亚间陆路运输的主要路线。自长安经敦煌、西域到波斯(即今伊朗)、印度和大秦(即今罗马)等地,因中国的丝织品多经由这条商路运往西方,故称为「丝道」。丝道除促进东西商业繁荣外,兼具民族、宗教、文化上迁移和传播的重要意义。十三世纪后因海运发展,丝道便开始衰落。也称为「丝路」、「丝绸之路」。
要路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与要道同。楞严经四曰:「一切要路津口。」梁僧传(七身篇论)曰:「七觉八道实涅槃之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