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天机(天機) 拼音:tiān jī
1.天意,天之机密。《淮南子。原道》:「则内有以通于天机,而不以贵贱贫富劳逸失其志德者也。」宋。陆游 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红楼梦》第五回:「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天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2.灵性、天赋机灵。《庄子。大宗师》:「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唐。王维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国家政务、政权。《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朕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思齐先代,坐而待旦。」《晋书。卷七一。列传。陈頵》:「昔孙秀口唱篡逆,手弄天机,惠皇失御,九服无戴。」
4.星宿名。即斗宿。《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南斗六星,天庙也,丞相太宰之位,主褒贤进士,禀授爵禄。又主兵,一曰天机。」《明史。卷一六二。杨瑄列传》:「北斗第二第三第四星,明不如常。第二曰天璇,后妃之象。后妃不得其宠则不明,广营宫室妄凿山陵则不明。第三曰天机,不爱百姓,骤兴征徭则不明。」也作「天玑」。
2.灵性、天赋机灵。《庄子。大宗师》:「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唐。王维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国家政务、政权。《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朕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思齐先代,坐而待旦。」《晋书。卷七一。列传。陈頵》:「昔孙秀口唱篡逆,手弄天机,惠皇失御,九服无戴。」
4.星宿名。即斗宿。《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南斗六星,天庙也,丞相太宰之位,主褒贤进士,禀授爵禄。又主兵,一曰天机。」《明史。卷一六二。杨瑄列传》:「北斗第二第三第四星,明不如常。第二曰天璇,后妃之象。后妃不得其宠则不明,广营宫室妄凿山陵则不明。第三曰天机,不爱百姓,骤兴征徭则不明。」也作「天玑」。
《國語辭典》:事迹(事跡) 拼音:shì jī
事情发展经过的遗迹。亦指人生的经历及所做的种种事情。宋。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儒林外史》第四○回:「这是小弟半生事迹,专求老先生大笔,或作一篇文,或作几首诗,以垂不朽。」也作「事迹」、「事踪」。
《國語辭典》:事迹(事蹟) 拼音:shì jī
个人或团体曾经做过的事情。如:「伟人的事迹,足为后人典范。」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徵也。」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凡及两考,而事迹显著者,皆得加授阶。」《红楼梦》第四回:「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事迹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
《漢語大詞典》:大机(大機)
(1).事物变化的枢要、关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以至弱当至彊,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云云救郑楚子使椒来聘》:“此夷夏盛衰之大机也。”
(2).国家的机要事务。《新唐书·权德舆传》:“帝又自用 李絳 参赞大机。”
(3).佛教语。真谛,精义。《古尊宿语录》卷十九:“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 百丈海 得其大机。”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大机大用君已传,那遣老夫安注脚。” 明 陈恭尹 《立秋日送雪樵和尚开法曹溪》诗:“ 济 上家风得大机,白雪高坐见人稀。”
(2).国家的机要事务。《新唐书·权德舆传》:“帝又自用 李絳 参赞大机。”
(3).佛教语。真谛,精义。《古尊宿语录》卷十九:“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 百丈海 得其大机。”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大机大用君已传,那遣老夫安注脚。” 明 陈恭尹 《立秋日送雪樵和尚开法曹溪》诗:“ 济 上家风得大机,白雪高坐见人稀。”
《漢語大詞典》:边要(邊要)
(1).边防要地。《北齐书·高隆之传》:“ 隆之 表请自非实在边要,见有兵马者,悉皆断之。” 宋 范仲淹 《龙图阁直学士工部郎中段君墓表》:“君在 南海 ,予方经略 陕西 ,尝荐君可仕边要,朝廷纔有 涇州 之命。” 清 黄景仁 《金缕曲·送杨才叔试令甘肃》词:“ 长城 尽处 河 流绕,更经心、 洮 、 湟 、 关 、 陇 ,几重边要。”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固我边要,永绥南荒。”
(2).边地要职。 宋 曾肇 《南京谢上表》:“以儒懦而辞将符,以亲嫌而避边要。” 宋 王圭 《宋元宪公庠神道碑》:“又武臣,用恩幸者多得任边要,而孤寒者常在东南,至老无恩泽。”
(3).边地要事。 唐 苏颋 《命吕休璟等北伐制》:“ 北庭 副都护 郭虔瓘 、 安处哲 等,怀才抱器,蓄鋭俟时,惯习军容,备知边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天子以为封疆大臣,宜留心边要,朝廷事非所宜言。”
(2).边地要职。 宋 曾肇 《南京谢上表》:“以儒懦而辞将符,以亲嫌而避边要。” 宋 王圭 《宋元宪公庠神道碑》:“又武臣,用恩幸者多得任边要,而孤寒者常在东南,至老无恩泽。”
(3).边地要事。 唐 苏颋 《命吕休璟等北伐制》:“ 北庭 副都护 郭虔瓘 、 安处哲 等,怀才抱器,蓄鋭俟时,惯习军容,备知边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天子以为封疆大臣,宜留心边要,朝廷事非所宜言。”
《漢語大詞典》:宣锁(宣鎖)
宋 制,凡拟草除授宰执及重要事项的制诏,由天子当晚宣召当直翰林学士官面谕,归院后,令内侍锁学士院,禁人出入。天明前呈送皇帝,俟当日晨交中书授舍人宣读后,方可开院。合称“宣锁”。见《宋史·职官志二》。 宋 周必大 《玉堂杂纪》卷下:“ 隆兴 初,上用 真宗 故事,轮讲筵,学士院官直宿禁林……间遇除授宣锁,讲筵官已入直,率闻名苍皇而出,有不及伺候,从吏借马於内诸司者。”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嵩之致仕》:“丙申之春,御笔:‘ 史嵩之 退安晚节已踰十年,可特授观文殿大学士,依旧金紫光禄大夫求国公致仕,仍尽与宰执恩数,令学士院降詔,仍免宣锁。’”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陈上舍应祥》词:“把一枝色笔,掷还 郭璞 ,些儿残锦,回乞天孙。永免朝参,更无宣锁,送老三家水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