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冯文显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三二
冯文显(一○一○——一○八○),字晦之,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太尉守信之子。初以父任为右班殿直。景祐初以左侍禁监定州酒税,历任唐、陈州巡检,曹、润、滑州都监,江东路、京西路提点刑狱,湖北路、益利路兵马钤辖,知莫、澧、祁、鄜州及广信军,所至以廉能称。累官至左藏库使、银青光禄大夫,封始平郡开国公。元丰三年卒,年七十一。见杨杰《无为集》卷一四《冯侯墓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逢吉。李宗谔子。幼作赋,为杨亿嘉叹。以荫为将作监主簿。累官集贤院校理、盐铁判官。朝议罢天下职田及公使钱,持不可。历知数州府,累擢天章阁待制,终知郑州。性和易,不忤物,能守家法。
全宋文·卷四一五
李昭遘(?——一○五九),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宗谔从子。以荫为将作监主簿。杨亿荐授馆阁校勘,改集贤校理。仁宗时,为盐铁判官,白波发运使。迁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司,徙度支判官,除陕西转运使。知泽州、陕州,进直龙图阁、集贤殿修撰,累迁工部郎中,历知凤翔、河中府、晋州,擢天章阁待制、知郑州。嘉祐四年卒。见《宋史》卷二六五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亳州谯县人,字秀之,一作力之。初名熙。登进士第。累除仪州通判。韩琦、文彦博荐其才,徙夔州路转运判官,教民以医药而禁巫神。为益州路转运使,权度支副使。侬智高入岭南,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仕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卒于官。
全宋诗
曹颖叔,一作颍叔,初名熙,字秀之,一作力之,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举进士,任威胜军判官,累迁提点陕西路刑狱。除直史馆。知凤翔府,徙益州路转运使,权度支副使。知福州。为陕西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卒于官。事见《宋元学案》卷五,《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78 【介绍】: 宋应天府楚丘人,字诚之。举进士。擢广西提点刑狱,摄帅事。善抚土著,招降侬智高子宗旦,边民呼为“桂州李大夫”。神宗时,累官至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反对王韶开熙河。上书极论时政得失,乞召用司马光、苏轼等。遭吕惠卿劾,贬和州团练副使。有《珠溪诗集》。
全宋诗
李师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举进士,调并州推官。应鄜延经略使庞籍辟,知洛川县。庞籍为枢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县、兴元府褒城县,改管干鄜延路经略机宜事。仁宗祐三年(一○五八),迁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七年,改知济州,历知兖州、凤翔府。神宗熙宁初,擢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西夏事起,改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坐与王韶战守意异,王安石主韶,遂降知舒州,徒知洪、登、齐、瀛州。又因上书言事忤执政,贬和州团练副使,稍徙单州。复右司郎中,分司南京。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已佚。今存《珠溪集》一卷。事见《忠肃集》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有师中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七《珠溪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一○三○
李师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诚之,本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郓城)。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由是知名。举进士,庞籍辟知洛川县,又荐为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文字。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边人化听,称李大夫,不敢名。还知济、兖二州,迁直使馆,知凤翔府。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知秦州,为政持重总大体,乞召司马光、苏轼等置左右,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虽屡黜,气未尝稍衰。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事见刘挚《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忠肃集》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君玉。第进士。历京西、河东转运使,迁右司谏。劾奏集贤校理陆经;又疏李用和、曹琮、李昭亮不可典军,梁适不当除翰林学士,范仲淹既复官宜用;言尹洙、余靖、欧阳修皆以朋党斥逐,系小人忌恶正直之故。旋因与靖等相失,又论请加罪之。为靖、修所恶,时论以为奸邪。出知潭州,犒抚瑶人,籍以为民。又历知襄州,剖断疑狱,人服其明。卒于知青州任。
全宋文·卷四一五
刘元瑜(?——一○六五),字君玉,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官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雍丘县。通判隰、并二州,知郢州。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历京西、河东转运使。迁右司谏,除三司盐铁副使。至和初,以天章阁待制知潭州。历河中府,以左谏议大夫知青州,治平二年卒。元瑜先曾谏言范仲淹等以非罪贬,及仲淹执政,反希章得象旨非毁仲淹等,时人以为奸邪。《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94 【介绍】: 宋相州安阳人,徙河阳,字子坚。陈贯子。以荫锁厅及第。仁宗嘉祐中,为夔峡转运判官。历提点陕西刑狱,摄帅鄜延,使京西、河东、淮南、京东,知苏、邠州、河中府,皆有政绩。加集贤殿修撰,进天章阁待制。神宗时累迁吏部侍郎。请罢选人改官再问,以绝其弊。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全宋文·卷一○四三
陈安石(一○一四——一○九四),字子坚,相州安阳(今河北安阳)人。贯子,以荫锁厅及第,嘉祐中为夔、峡转运判官,提点陕西刑狱,摄帅鄜延。历使京西、河东、淮南、京东,知苏州、邠州、河中府。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进天章阁待制。召为户部侍郎,进吏部侍郎。出知永兴军、邓、襄、陈、郑州、河阳,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绍圣元年卒,年八十一。见《宋史》卷三○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74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长源。孔子后裔。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为广南西路相度宽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宁中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卒。平生与周敦颐、曾巩友善。编有《会稽掇英总集》,以精博称。
全宋诗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孔子四十七代孙。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同治《临江府志》卷一二)。授钦州军事推官,历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县,擢知封州,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孙,文仲、武仲父。庆历二年进士,授钦州军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县。擢知封州,迁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改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即本路为转运使。知越州,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熙宁七年,暴疾卒于京师。年六十一。纂《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见曾巩《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元丰类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5 【介绍】: 宋开封人,字君锡。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以荐为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督吏捕盗,尽得之。为淮南转运使,两浙饥,移淮粟赈赡。神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严整吏习,号为治办。然用法刻深,烦碎无大体,唯厚结中人。权发遣开封府卒。
全宋诗
李中师(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锡,开封(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充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诸县。擢三司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徙河东转运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迁给事中,除龙图阁直学士,充群牧使,兼知审官东院。熙宁八年权发遣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卒,年六十一。事见《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86 【介绍】: 宋河南人,字胜之。王曙子。以荫入仕。仁宗时官殿中丞,除集贤校理。坐预苏舜钦奏邸会,黜监复州酒。后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神宗朝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应天府。为人伉直,喜论天下事。元昊叛时,曾上备边选将之策。凡宫中所需不符法式,有司迎合以求进者,悉论之。
全宋诗
王益柔(一○一五~一○八六),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用荫至殿中丞,知介丘县。仁宗庆历初以范仲淹荐,除集贤校理。因参预苏舜钦进奏院宴会,黜监复州酒税。久之,为开封府推官,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入判度支审院。历知制诰、兼直学士院,迁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知蔡、扬、亳州,江宁、应天府。哲宗元祐元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八),年七十二。《东都事略》卷五三、《宋史》卷二八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 【介绍】: 宋河南人。英宗治平元年知东明县,权发遣度支判官。司马光奏其资性狡猾,善于进取,求请不倦,请勒归放官,不报。累迁陕西转运使、江淮发运使,官至直昭文馆、都转运使。
全宋诗
皮公弼(?~一○七九),字宪臣,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明隆庆《仪真县志》卷四)。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知东明县,权发遣度支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一)。后知袁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神宗熙宁间历江淮、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制置解盐使。元丰二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七)。
全宋文·卷一六四九
皮公弼(?——一○七九),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治平元年以都官员外郎知东明县,权发遣度支判官。熙宁中权发遣江淮等路发运使,永兴军等路转运使,陕西转运使,官屯田郎中,迁度支郎中。元丰元年为陕西都转运使,直昭文馆。二年四月,坐举俞士龙降一官,旋卒。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二七四、二八○、二九七,《宋诗纪事补遗》卷一八。
卢士宗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潍州昌乐人,字公彦。举五经科登第。历审刑院详议官、提点江西刑狱。仁宗时知审刑院、通进银台司。出知青州。英宗立,召对,论知人安民之要,劝帝守祖宗法。神宗熙宁初,以礼部侍郎致仕。以儒者长于刑名之学,在刑部审刑前后十数年,主于仁恕。卒年七十一。
全宋文·卷五五四
卢士宗(一○○○——一○七○),字公彦,潍州昌乐(今山东昌乐)人。举五经,历审刑院详议、编册删定官,提点江西刑狱。仁宗授天章阁侍讲,进待制,判流内铨,擢龙图阁直学士、知审刑院、通进银台司。英宗治平二年,以议仁宗神主祔庙事不合,出知青州,改忻州。熙宁初,以礼部侍郎致仕。熙宁三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士宗以儒者而长于刑名之学,故在刑部审刑,前后十数年。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二,《宋史》卷三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仲山。以荫知九陇县。历知宿州、提点广西刑狱,有治绩。为夔路转运使,以巴峡地隘,民困于役,免其不应法者一千五百人。除盐铁判官、京东转运使,时岁凶民移,乃谕大姓富室畜为田仆,举贷立息,官为置籍索之,贫富交利。官终少府监、知扬州。卒年六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汝州人。仁宗景祐间进士。皇祐中为太学直讲。知蓬州,有善政,秩满离任时,父老以颂歌拜送。历镇荆南。
全宋诗
吴几复,字辨叔,汝州(今属河南)人。举进士。历知乾德县、国子监说书(《蔡忠惠集》卷一○《前光化军乾德县令国子监说书吴几复可大理寺丞制》)。仁宗皇祐中为太学直讲。权发遣三司度支判官(《苏魏公集》卷二九《屯田郎中权发遣三司度支判官吴几复可都官郎中制》)。嘉祐五年(一○六○),由知蓬州还朝(《舆地纪胜》卷一八八)。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为开封府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清道光《汝州全志》卷六有传。
全宋文·卷六一七
吴几复,庆历中任滁州通判、屯田员外郎。至和中,官都官员外郎。熙宁五年,为权京西转运使。七年,为开封府判官。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四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七九、二三五、二五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徐州丰县人,字审言。李淑子。仁宗庆历初赐进士出身。历知滑、相、泾州,历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转运使。神宗熙宁初,进直龙图阁、知庆州。以贪边功击西夏致败,谪保静军节度副使。后复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临事敏决,称健吏,然轻率躁急,无威重,独为王安石所知。
全宋诗
李复圭,字审言,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淑子。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初通判澶州。皇祐中知滑州(《青箱杂记》卷一○)。历知相州、泾州,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转运使。神宗熙宁初知庆州,谪保静军节度副使,知光化军。五年(一○七二),权判吏部流内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出知曹、蔡、沧州。十年,还为盐铁副使(同上书卷二八○)。元丰二年(一○七九)知沧州,四年,改邓州(同上书卷二九七)。卒于知荆南任上。《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