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衮斧
谓褒贬。古代赐衮衣以示嘉奖,给斧钺以示惩罚,故云。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本》词:“中朝里,看叔兮衮斧,伯也丝纶。”
《漢語大詞典》:崇堕(崇墮)
犹褒贬。 章炳麟 《訄书·订孔》:“夫 孟 荀 道术,皆踊絶 孔氏 ,惟才美弗能与等比,故终身无 鲁 相之政、三千之化。才与道术,本各异出,而流俗多视是崇堕之。”
分類:褒贬
《漢語大詞典》:善鄙
犹褒贬。《淮南子·人间训》:“故善鄙不同,诽誉在俗。”
分類:褒贬
《國語辭典》:高下  拼音:gāo xià
1.上下。《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2.优劣。如:「棋逢对手,难分高下。」
3.多少。《管子。版法》:「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國語辭典》:空言  拼音:kōng yán
空泛而不切实际的言论。《文选。谢灵运。晚出西射堂》:「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我在西报上,看见这种议论,也不止一次了,耳朵里闹闹吵吵,也有了两三年了,光景是徒托空言罢?」也作「空谈」。
《國語辭典》:月旦  拼音:yuè dàn
1.每月初一。《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常以月旦祓龟,先以清水澡之,以卵祓之,乃持龟而遂之,若常以为祖。」
2.品评人物。参见「月旦评」条。《晋书。卷六二。祖逖传》:「曰:『尚书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褒贬?』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
《國語辭典》:月旦评(月旦評)  拼音:yuè dàn píng
汉代许劭好品评人物,每月变更评论品题,称为「月旦评」。见《后汉书。卷六八。许劭传》。后用以泛称品评人物。唐。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至于千字提奖之重蔑有称实再抒鄙怀用伸酬谢〉诗:「纵有月旦评,未能天下知。」也称为「月旦」。
分類:品评人物
《國語辭典》:书法(書法)  拼音:shū fǎ
1.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运笔、点画、结构、间架、落款、用印等方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
2.史家记事的体例笔法。《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以毛笔书写的文字作品。如:「这篇书法笔力遒劲,令人激赏。」
《漢語大詞典》:否臧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國語辭典》:轩轾(軒輊)  拼音:xuān zhì
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前顶高的部分为轩,而车顶前低后高的部分为轾。一说车子行进时,前端高起叫轩,后端高起叫轾。多用于比喻高低、轻重、优劣的差异。如:「不分轩轾」。《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事有低昂曰轩轾,力相上下曰颉颃。」
《漢語大詞典》:赐谥(賜謚,賜諡)
亦作“ 赐諡 ”。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謚。” 郑玄 注:“小丧,卿大夫也。”史记·秦本纪:“四十八年, 文公 太子卒,赐謚 竫公 。”宋史·司马光传:“ 夏竦 赐謚 文正 , 光 言:‘此謚之至美者, 竦 何人,可以当之?’改 文庄 。”明史·礼志十四:“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荣,或以死勤王事者,特赐諡,非常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郑伯友 死於王事,赐諡为 桓 。”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对于 中国 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人’的生物,洋大人如何赐谥,我不得而知。”
《漢語大詞典》:五体(五體)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参见“ 五例 ”。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体书》云:五体,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
(4).指四肢及头。起世经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体,极受苦毒。”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体皈依。”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漢語大詞典》:春秋笔(春秋筆)
相传 孔子 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 宋 刘辰翁 《读社拾遗百忧集行有感》诗:“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史馆赋诗》:“老夫参秉春秋笔,不作諛词取世讥。” 郁达夫 《青岛杂事诗》之十:“诸君珍重春秋笔,好记遗民井底心。”
《漢語大詞典》:七等
(1).特指 公羊 家所谓 孔子 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公羊传·隐公》 唐 徐彦 题疏:“未审五始、六辅、二类、七等之义如何?答曰:案《文謚例》下文云……七等者,州、国、氏、人、名、字、子是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春秋公羊传“曷为褒之”:“今按 公羊 家有七等之説,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2).泛指七个等级。宋史·宁宗纪四:“壬辰,申严试法官七等之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禽戏:“余在 杭州 日,尝见一弄百禽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置龟几上,击鼓以使之。”
《漢語大詞典》:扬扢(揚扢)
(1).扬抑。褒贬,评说。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三》:“ 唐 人精书学者,无逾 孙过庭 所著书谱,扬扢藴奥,悉中綮窾。” 清 钱谦益 《祭于惠生文》:“华酌既陈,清言徐展,上下骚坛,扬扢词苑,有难必詶,无和不反。” 清 吴骞 《〈拜经楼诗话〉序》:“其间商榷源流,扬扢风雅,如披沙简金,正须明眼者决择之。”
(2).显扬。 清 龚自珍 《〈鸿雪因缘图记〉序》:“宦辙所至,宏奬士类,进其春华秋实之士而扬扢之。”
《漢語大詞典》:裁中
谓心中有所制裁褒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桓茂伦 云:‘ 褚季野 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徐震堮 校笺:“裁中,谓中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