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缇袭(緹襲)
犹什袭。谓用赤色缯把物品重重包裹起来。《后汉书·应劭传》“ 宋 愚夫亦宝燕石” 李贤 注引《阙子》:“ 宋 之愚人得燕石 梧臺 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 周 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匱十重,緹巾十袭。客见之,俛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后因谓郑重珍藏为“緹袭”。晋书·挚虞传:“ 燕 石緹袭以华国兮, 和 璞遥弃於 南荆 。”
《国语辞典》:来袭(来袭)  拼音:lái xí
前来侵犯。如:「台风来袭」、「敌军来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一三:「若五月拔离速来袭扬州,高宗岂敢冒险前进乎?」
《漢語大詞典》:讨袭(討襲)
谓用兵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三国志·魏志·傅嘏传:“乘衅讨袭,无劳远费,此军之急务也。”《唐律·职制·漏泄大事》:“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大事,谓潜谋讨袭及收捕谋叛之类。” 唐 张说 《敕瀚海军使盖嘉运书》:“向若 安西 出兵,船虚讨袭, 碎叶 逋丑,皆可成擒。”
《國語辭典》:夜袭(夜襲)  拼音:yè xí
夜间袭击。《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典韦传》:「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韩建使壮士三百人夜袭存孝军营,被存孝设伏兵了出战,建兵大败。」
分類:袭击晚上
《漢語大詞典》:祖袭(祖襲)
效法,因袭。魏书·礼志四:“去圣久远,典仪殊缺,时移俗易,物随事变,虽经贤哲,祖袭无改。”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檀 谢 七君,并祖袭 颜延 ,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琐语:“ 苏老泉 诗:‘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白乐天 诗有‘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之句, 老泉 未必祖袭,盖偶同耳。”《光明日报》1982.7.11:“笔者推测 何瓦琴 读史至此……为 虞翻 的其人其言大为感动,便祖袭其意,将‘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无恨’,很自然地翻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上联了。”
分類:效法因袭
《韵府拾遗 真韵》:袭秦(袭秦)
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自号主父将士大夫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骈字类编》:下袭(下袭)
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疏下袭水土者袭因也下则因袭诸侯之事水土所在
《國語辭典》:袭击(襲擊)  拼音:xí jí
趁人不备发动攻击。《汉书。卷六。武帝纪》:「诱致单于,欲袭击之。」《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
《漢語大詞典》:嗣袭(嗣襲)
继承;承袭。旧五代史·晋书·卢质传:“ 武皇 厌代,其弟 克寧 握兵柄,有嗣袭之望。”
分類:继承承袭
《漢語大詞典》:袭气(襲氣)
谓贯通文气。 清 恽敬 《答来卿书》之二:“平日养气极壮,临文沛然而下,不袭气而气注之。”
《國語辭典》:袭位(襲位)  拼音:xí wèi
继承王位或爵位。《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话说李存勖袭位为晋王,已经一十三年。」
《漢語大詞典》:袭裘(襲裘)
古代盛礼时,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见于外,谓之袭裘。礼记·檀弓上:“ 曾子 袭裘而弔, 子游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游 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於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主人既小敛,袒括髮。 子游 趋而出,袭裘带絰而入。 曾子 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 孔颖达 疏:“凡弔丧之礼,主人未变之前,弔者吉服而弔,吉服谓羔裘玄冠緇衣素裳,又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则此裼裘而弔是也。主人既变之后,虽著朝服而加武以絰,又掩其上服,若是朋友,又加带,则此袭裘带絰而入是也。”礼记·丧大记:“弔者袭裘,加武,带絰。” 陈澔 集说:“弔者小敛后来,则掩袭裘上之裼衣。”
分類:裼衣不使
《骈字类编》:外袭(外袭)
韩伯 庸幽兰赋 嫩叶旁开,浮香外袭。
《漢語大詞典》:袭常(襲常)
(1).因顺常道。老子:“用其光,復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张松如 校读:“ 马叙伦 曰:‘袭习古通。周礼·胥师注曰:“故书袭为习”,是其例证。’此言因顺常道也。”一说为熟习常道。袭,通“ 习 ”。见 河上公 注。一本作“ 习常 ”。
(2).沿袭常规。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后生不务实,即诗到 李 杜 ,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袭常,方工雕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世有辞言袭常,而不善故训,不綦文理,不致隆高者。”
《漢語大詞典》:裼袭(裼襲)
(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郑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 孔颖达 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
(2).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 安公子 早已裼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