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被告  拼音:bèi gào
被人起诉而为诉讼当事人。与原告相对。《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生就讨过笔砚,写了息词,同著原告、被告、中證、一干人进府里来。」《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不过被告一口咬定,须要老兄到一到案就了结的。」
《国语辞典》:共同被告人  拼音:gòng tóng bèi gào rén
指数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同为被告者。
《漢語大詞典》:被告举证制度
多在环境诉讼中采用的一种法律制度。原告(污染受害者)在损害赔偿诉讼中只须列举损害事实,若被告否认有污染行为和危害后果,则须提出关于此损害不应由其承担责任的全部证据。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漢語大詞典》:被告人
诉讼时被控告的人。参见“ 被告 ”。
《國語辭典》:被告  拼音:bèi gào
被人起诉而为诉讼当事人。与原告相对。《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生就讨过笔砚,写了息词,同著原告、被告、中證、一干人进府里来。」《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不过被告一口咬定,须要老兄到一到案就了结的。」
《國語辭典》:被论人(被論人)  拼音:bèi lùn rén
诉讼中的被告。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为甚么将原告人倒监押?哎!你个被论人莫惊諕。」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四折:「如今被论人当了罪责,不想那元吉人安然在。」
分類:被告
《國語辭典》:被告  拼音:bèi gào
被人起诉而为诉讼当事人。与原告相对。《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生就讨过笔砚,写了息词,同著原告、被告、中證、一干人进府里来。」《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不过被告一口咬定,须要老兄到一到案就了结的。」
《國語辭典》:自白  拼音:zì bó
1.表明个人意向。《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
2.指被告对于自己所为之犯罪事实,在侦查或审判中向有侦查或审判职权之人坦白陈述。
《國語辭典》:两造(兩造)  拼音:liǎng zào
诉讼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却说武昌府知府当时听了两造的话,心下思量,万想不到果真总督大人还要当当。」也作「两曹」。
《國語辭典》:人犯  拼音:rén fàn
罪犯及案情的关系人。《三国演义》第一○七回:「亦将桓范等皆下狱,然后押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知县拿汪锡,汪锡早已逃了,做个广捕,叠成文卷,连人犯解府。」
《漢語大詞典》:五辞(五辭)
亦作“ 五词 ”。 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 孔颖达 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 孙星衍 疏:“五辞,即五听也。《周礼·小司寇》职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清 潘柽章 《虎林军营唱和》:“ 吴关 一路作羈纍,棘木庭前听五词。”
《漢語大詞典》:三曹
(1).文学史上对 三国 魏 曹操 及其子 曹丕 、 曹植 的合称。 明 胡应麟 诗薮·古诗上:“取乐府之格於两 汉 ,取乐府之材於三 曹 ,以三 曹 语入两 汉 调,而浑融无迹,会於《骚》《雅》。”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外纪·答问:“三 曹 乐府,多以起句首二字命题。”
(2).指诉讼中的原告、被告、证人。审案时,三方的人同时到场,进行对证,谓之“三曹对案”。《西游记》第十回:“ 秦广大王 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冷眼观》第二四回:“我倘死而有知,好与他在阎王殿前三曹对案,也省得日后再有倚命自误的人。”
《漢語大詞典》:两曹
原告与被告。也作“两造”
分類:原告被告
《漢語大詞典》:原被
原告和被告的简缩合称。 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二折:“我做官人单爱钞,不问原被都只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差拘》:“原被俱不放鬆。”
《國語辭典》:取保  拼音:qǔ bǎo
请人担保作證。《北史。卷三十四。宋繇传》:「局内降人左泽等为京畿送省,令取保放出。」《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其馀夥计,取保开释。」
《国语辞典》:刑求  拼音:xíng qiú
在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嫌疑犯或被告遭到司法警察、情治单位人员以各种粗暴的手段逼问口供。如:「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刑求取得的犯罪嫌疑犯自白,不得做为犯罪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