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烟合包(烟合包)  拼音:yān hé bāo
装烟丝的小袋子。如:「他从烟合包中掏出烟丝,装在烟锅上,却不点火径自发呆。」
《国语辞典》:行李袋  拼音:xíng lǐ dài
专供出外旅游放置物品的袋子。如:「今天一早,他就背著行李袋和朋友环岛旅行去了。」也称为「旅行袋」。
《国语辞典》:手提袋  拼音:shǒu tí dài
便于用手携带的小袋子。如:「这个手提袋是妹妹上学装便当用的。」也称为「手袋」。
《国语辞典》:塑胶袋(塑胶袋)  拼音:sù jiāo dài
以塑胶材料制成的袋子。如:「为了保护环境,请大家少用塑胶袋。」
《漢語大詞典》:飞鱼袋(飛魚袋)
一种装弓箭的袋子。《水浒传》第三五回:“ 花荣 便道:‘前面必有强人。’把鎗带住,取弓箭来整顿得端正,再插放飞鱼袋内。”
分類:弓箭袋子
《國語辭典》:饭坑酒囊(飯坑酒囊)  拼音:fàn kēng jiǔ náng
比喻只会吃喝而不能办事的庸碌无用之人。语本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是则物也。」也作「饭囊酒瓮」、「饭囊酒瓮」、「酒囊饭袋」、「酒瓮饭囊」。
《漢語大詞典》:火石袋
贮放火石的袋子。古代作为一种服饰。 清 翟灏 通俗编·服饰:“案:古人取火之具,虽家居亦常佩。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妇事舅姑,俱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备长者使令取火。但不知易燧以火石,肇端自何时也。”
《國語辭典》:笔套(筆套)  拼音:bǐ tào
保护笔尖或笔头的套子。也称为「笔帽」、「笔榻」。
《漢語大詞典》:傍囊
即鞶囊。用皮革制作的袋子,古时官吏用以盛放印绶。晋书·舆服志:“ 汉 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綬囊。”
《漢語大詞典》:钱插(錢插)
装钱用的袋子。 孙犁 《风云初记》三:“先生抱着大账算盘, 老蒋 背着钱插,先从尽西头敛起。”
分類:装钱袋子
《漢語大詞典》:青仪囊(青儀囊)
隋 代御史中丞等风宪官接受弹章、诉词的青色袋子。隋书·百官志上:“其尚书令、僕、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其八人武冠絳韝,执青仪囊在前。囊题云‘宜官吉’,以受辞诉。”
《漢語大詞典》:佩袋(珮袋)
以红纱制成的一种小袋子,专用以套在佩玉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古今制度,有一时创获,其后循用不可变者。如前代之笏囊,与本朝之佩袋是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敏行 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虽中外称便,而广除中清越之音减矣。”
装玉佩的纱袋。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珮袋》:“ 嘉靖 中,世庙升殿,尚寳司卿 谢敏行 捧寳。玉珮飘颻,与上珮勾连不脱……因詔中外官俱製珮袋,以防勾结。”
《漢語大詞典》:縏结(縏結)
小袋子的扎口。 唐 刘禹锡 《马嵬行》:“邮童爱踪跡,私手解縏结。传看千万眼,缕絶香不灭。”
分類:小袋袋子
《漢語大詞典》:旁囊
即鞶囊。古时贮悬印章的袋子。因佩于腰侧,故称。隋书·礼仪志七:“ 班固 《与弟书》:‘遗 仲升 兽头旁囊,金错鉤也。’古佩印皆贮悬之,故有囊称。或带於旁,故 班氏 谓为旁囊,綬印钮也。”
分類:印章袋子
《漢語大詞典》:靸袋
盛弓箭的袋子。
分類:弓箭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