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8,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沸腾
水土
镜面
名义
生衣
浮花
花砖
皮骨
浮言
地图
黄衣
陆地
皮肤
牝牡
皮毛
《國語辭典》:沸腾(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及内部发生汽化的现象。
2.水流涌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晋。左思吴都赋〉:「濆薄沸腾,寂寥长迈。」
3.喧噪动荡。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旧唐书。卷五九。列传。任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
《國語辭典》:水土  拼音:shuǐ tǔ
1.水和土、水中和陆上。《礼记。郊特牲》:「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孟轲》:「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
2.国土、疆土。汉。曹操 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奸宄未静,臣常愧辱,忧为国累。」唐。杜甫〈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迟奔忙。」
3.一地方的气候、风土等自然环境。《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西游记》第四四回:「忍不得寒冷,服不得水土,死了有六七百。」
《漢語大詞典》:镜面(鏡面)
(1).镜子的表面。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一:“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 唐 罗隐 《晚眺》诗:“天如镜面都来浄,地似人心总不平。”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砚辩:“久用则锋乏,光如镜面,不堪用。”
(2).即鐴。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三:“鐴,犁耳也……形不一。耕水田:曰瓦缴,曰高脚;耕陆田:曰镜面,曰碗口。随地所宜制也。”
(3). 湖南 出产的以稻谷为原料酿造的一种酒名。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一:“你看他说了好多情况!酒后吐真言,一瓶老镜面,没有白费吧?”
《國語辭典》:名义(名義)  拼音:míng yì
1.名誉节义。《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传》:「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2.名分。如:「师生名义」、「父子名义」。
3.名号。《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
4.表面上、形式上。如:「名义上他对我很好,但背里却没有那么好。」
《漢語大詞典》:生衣
(1).指物体表面寄生的菌藻类植物。 唐 杜甫 《寄韦有夏郎中》诗:“归楫生衣卧,春鸥洗翅呼。” 王嗣奭 释:“楫生水衣,而犹卧波。” 宋 陈师道 《酬智叔见赠》诗:“过逢为説 侯芭 在,卧楫生衣犊有孙。”
(2).夏衣。 唐 王建 《秋日后》诗:“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宋 陆游 《晨起独行绿阴间》诗:“不恨过时尝煮酒,且欣平旦着生衣。” 清 纳兰性德 《天仙子》词:“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
《國語辭典》:浮花  拼音:fú huā
比喻虚幻或易逝的事物。宋。赵长卿柳梢青。甜言软语〉词:「纷纷眼底浮花,拈弄动、几多思虑。」
《漢語大詞典》:花砖(花磚,花塼,花甎)
亦作“ 花塼 ”。表面有花纹的砖。 唐 时内阁北厅前阶有花砖道,冬季日至五砖,为学士入值之候。 唐 元稹 《樱桃花》:“花塼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唐 白居易 《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衙排 宣政 仗,门启 紫宸 关。彩笔停书命,花甎趁立班。” 宋 王禹偁 《贺毕翰林新入》诗:“閒步花砖喜復悲,所悲君较十年迟。” 明 宋纳 《壬子秋过故宫》诗:“衔头野服儒冠老,曾是花砖视草臣。”
《漢語大詞典》:皮骨
(1).皮和骨。常用来形容躯体瘦瘠。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四:“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2).泛指身体。 宋 梅尧臣 《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诗:“今虽病且已,皮骨尚尪羸。”
(3).喻指表面的,粗浅的。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效法:“学 杜甫 而得其皮骨者鲜矣,又况其髓哉!”
《國語辭典》:浮言  拼音:fú yán
没有根据的话,流言。《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所对皆循尚浮言,无卓尔异闻。」《聊斋志异。卷一○。葛巾》:「近日微有浮言,势不可长,此不可不预谋也。」
《國語辭典》:地图(地圖)  拼音:dì tú
说明地表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分布情况的图形。图上标有符号、文字等,或著以颜色。如:「军事战略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
《漢語大詞典》:黄衣
(1).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参见“ 黄冠 ”。礼记·玉藻:“﹝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 向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唐 韩愈 《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元年:“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宋史·太祖纪一:“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 身。”参见“ 黄袍 ”。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咸通 中降圣之辰,二教论议,而黄衣屡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后辈新入内道场,有能折衝浮图者,许以自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谓制举也。时詔应天下诸色人中,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詔。”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 中宗 时,黄衣乃二千员,外置千员。”
(3).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之,令生黄衣。”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黄蒸﹝集解﹞引 苏恭 曰:“黄蒸,磨小麦粉拌水和成饼,麻叶裹,待上黄衣,取晒。”
《國語辭典》:黄袍(黃袍)  拼音:huáng páo
1.黄色的长衣,隋以后为天子服。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聊斋志异。卷二。九山王》:「高卧山巢,公然自负,以为黄袍之加,指日可俟矣。」
2.僧服。为职位较高者,做佛事时所披的黄色僧袍。
3.指黄莺。唐。贯休 晚春寄张侍郎诗:「鸟听黄袍小,城临白帝寒。」
《國語辭典》:陆地(陸地)  拼音:lù dì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湖泊、河川等的部分。
《國語辭典》:皮肤(皮膚)  拼音:pí fū
包覆动物的最外层构造,人体皮肤由外而内可细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具有保护、排泄或调节体温等功用。
《國語辭典》:牝牡  拼音:pìn mǔ
动物的雌性与雄性。《荀子。非相》:「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禽兽有牝牡,置之山原;鸟有雌雄,布之林泽。」
《國語辭典》:牝牡骊黄(牝牡驪黃)  拼音:pìn mǔ lí huáng
牝牡,雌雄;骊,黑色。「牝牡骊黄」指相骏马不必拘泥于外貌及性别。相传古代擅相马的伯乐年老,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求骏马。求得后,穆公问何马,九方皋回答是黄色母马,穆公派人看是黑色公马,于是责备九方皋。待马取来,果然是天下稀有的良马。典出《列子。说符》。后比喻观察事物要了解实质真相,而不能单纯著眼于表面。
《國語辭典》:皮毛  拼音:pí máo
1.泛指带毛的兽皮,可用来御寒。《庄子。让王》:「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2.皮肤的毛孔。《黄帝内经素问。卷一○。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3.比喻事物的外表或粗浅的知识。《文明小史》第四八回:「金道台道:『这不过皮毛上的议论,至于如何办法,断非我们台面上数语所能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