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直抒己见(直抒己见)  拼音:zhí shū jǐ jiàn
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他针对问题的重点直抒己见,中肯而且精到,颇被大家认同。」
《漢語大詞典》:体态语
又称“身体语言”。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常被认为是辨别说话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根据。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如在印度,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
《國語辭典》:言语道断(言語道斷)  拼音:yán yǔ dào duàn
佛教用语。指没有分别心的境界,非言语所能表达。《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漢語大詞典》:言不达意(言不達意)
亦作“ 言不逮意 ”。 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宋 程颐 《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輒露所见,求益左右。”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復为书晓之。”
《國語辭典》:言不尽意(言不盡意)  拼音:yán bù jìn yì
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表达出来。《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今常用于书信的结尾,以表情深不尽之意。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病中作词一阙,词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國語辭典》:哑剧(啞劇)  拼音:yǎ jù
1.起源于西元前五世纪南义大利的一种小型喜剧。多取材日常生活,有歌舞、对话、誇张的模仿动作,其中部分演变成今之哑剧。
2.一种不用言语,只用动作、姿态来表达剧情的戏剧。也称为「默剧」。
《国语辞典》:鸣谢启事(鸣谢启事)  拼音:míng xiè qǐ shì
受人恩惠或庆贺后,公开陈述表达谢意的启事。通常刊载于报纸、刊物或在电视、广播中播出,或张贴于通衢中。
《国语辞典》:妙处不传(妙处不传)  拼音:miào chù bù chuán
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入玄?』谢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宋。葛立方〈礼部尚书洪公皓挽歌词〉:「妙处不传今已矣,遥瞻遗像泪沾巾。」
《国语辞典》:诗以言志(诗以言志)  拼音:shī yǐ yán zhì
语本《书经。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诗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志意向。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诗以言志,赋以敷陈。」唐。王勃〈游山庙序〉:「诗以言志,不以韵数裁焉。」
《国语辞典》:神会心契(神会心契)  拼音:shén huì xīn qì
相互间心神契合,不必藉由言语的表达,心里便已理解、明白。《宣和书谱。卷一二。行书六。王安石》:「京从兄襄深悟厥旨,其书为本朝第一。而京独神会心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可与方驾。」
《国语辞典》:摅忠报国(摅忠报国)  拼音:shū zhōng bào guó
表达忠诚,报效国家。
《国语辞典》:商品条码(商品条码)  拼音:shāng pǐn tiáo mǎ
印贴于商品上,用来表达单一商品的品名、型号、价钱等各项资讯的黑白条状或记号。可利用条码阅读机来识辨,藉以达到商品管理的效果。
《国语辞典》:工业用图(工业用图)  拼音:gōng yè yòng tú
广泛应用于工业界,藉以表达物体的形状、大小、材料、结构、组成等的图。
《国语辞典》:格老子的  拼音:gé lǎo zi de
四川地区笑骂人的口头语。通常用来表达心中不能平衡的感觉。
《国语辞典》:赋诗言志(赋诗言志)  拼音:fù shī yán zhì
讽诵诗歌借以表达心志。所赋的诗通常取材于《诗经》,而且多半断章取义,未必是诗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