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文武场(文武场)  拼音:wén wǔ cháng
为传统戏剧表演伴奏的乐队。文武场包括文场和武场。唱作伴奏的文场,以弦乐器为主,如胡琴、月琴、三弦等;武打演出伴奏的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如乐队鼓、大锣、铙钹等。演奏人员通常坐于幕后、舞台两侧或台下。
《国语辞典》:玩把戏(玩把戏)  拼音:wán bǎ xì
1.江湖艺人表演杂技、魔术等。如:「此人玩把戏,出神入化,让人大开眼界。」
2.比喻玩弄手段。如:「这件事颇有蹊跷,可能有人在背后玩把戏。」
《国语辞典》:王小玉  拼音:wáng xiǎo yù
人名。生卒年不详,艺名白妞。清同治、光绪年间山东梨花大鼓表演家。说唱技巧甚佳,赶板夺字,犹如珠走玉盘。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说她的唱腔回环曲折,馀音缭绕,三月不绝。
《国语辞典》:一档子(一档子)  拼音:yī dǎng zi
1.一件、一类。如:「这一档子事谁也不敢擅自作主。」
2.一组或一班表演团体。《红楼梦》第一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台上预备著呢!」
《国语辞典》:麒麟童  拼音:qí lín tóng
京剧表演家周信芳的艺名。(西元1894~1975)浙江慈溪人。原名士楚,入剧团学艺后改名为信芳。工老生,文武剧全能,以念白铿锵有力,唱腔苍劲,肢体语言强烈,形成独特的风格。世称为「麒派」。著有《周信芳戏剧散记》。
《国语辞典》:跳判官  拼音:tiào pàn guān
一种戏曲表演动作。此种身段源于唐代的舞判,舞判身段都是大架子、小神气,异常美观。简称为「跳判」。
《国语辞典》:耍狗熊  拼音:shuǎ gǒu xióng
1.使熊表演杂耍,以娱乐观众。
2.比喻玩弄人。
《国语辞典》:手彩儿(手彩儿)  拼音:shǒu cǎi ér
赌博或表演时,所用的使人不易觉察的手法。亦用以比喻巧妙狡猾的办事手段。
《国语辞典》:手语歌(手语歌)  拼音:shǒu yǔ gē
一种以手语传达歌曲意境的表演方式,通常表演者会配合舞蹈来加强节奏感。如:「她因深谙手语,舞蹈基础又好,所以表演手语歌十分精彩。」
《国语辞典》:宋江阵(宋江阵)  拼音:sòng jiāng zhèn
一种民俗武术表演的阵式。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组成,共一○八人。阵中备有盔甲、盾牌、短刀、双斧等兵器,以表演传统武术为主。或以为源出《水浒传》中宋江操练部众的阵式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赶档子(趕檔子)
趁年节或集会到街市热闹处贩卖货物或表演技艺。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四外可是没有赶档子的小贩,也没有看热闹的男女。”
《國語辭典》:逢场作戏(逢場作戲)  拼音:féng cháng zuò xì
1.艺人遇到合适的场所,就开场表演。《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禅师》:「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
2.随事应景,偶尔游戏玩耍。《三侠五义》第六○回:「劣兄虽有两面。也不过逢场作戏,幸喜不失本来面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定辉倒也罢了,不过逢场作戏,华甫到了这金迷粉醉的世界,不觉神魂飘荡。」也作「逢场作乐」。
《國語辭典》:功架  拼音:gōng jià
1.演出戏剧时,表演者所表演的身段、姿势。也作「工架」。
2.举止、仪容与风度。《续孽海花》第四三回:「小玉姊真不错!上海也找不出几个来,他的功架多好。」
《漢語大詞典》:高蹻
民间舞蹈。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亦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躧高蹻。”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説文:‘蹻,举足行高也。’今舞者縳木梃於足下谓之高蹻。”
《國語辭典》:隔壁戏(隔壁戲)  拼音:gé bì xì
一种口技表演。表演者在帷帐内作数人声及鸟兽叫声等,观众隔著帘幕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