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48,分137页显示  上一页  125  126  127  128  129  131  132  133  13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衣服垢秽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当来比丘,从白衣说法
白衣居上座,比丘处下
衣珠喻
取衣受胎
不受故衣
寒风索衣
弊衣金像喻
著弊衲衣
其它辞典
被衣(别称 披衣、蒲衣 )
蒲衣(别称 蒲衣子 )
堂衣若
诸葛亮( 武侯、武乡侯 忠武侯、忠武 别称 诸葛卧龙、卧龙诸葛、丞相亮 世称 隆中客、隆中布衣、诸葛丞相、汉诸葛 孔明 )
释史宗(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披衣、蒲衣。传说中远古时人。尧时隐士。齧啮缺尝问道,被衣谓为道须先正形、一视,摄知、一度。神居于舍,则德将美之,道将居之。
蒲衣 朝代:远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蒲衣子。传说中远古时人。舜时贤者。年八岁而舜师之。后舜让以天下,不受而去,莫知所终。
堂衣若 朝代:春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人。尝叩孔子之门,直呼孔子之名。子贡责怪之。衣若谓子贡年少言绞。子贡对以衣若言绞,是以绞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234 【介绍】: 三国蜀琅邪阳都人,字孔明。东汉末避乱隆中,躬耕读书,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有“卧龙”之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屯新野,三顾茅庐,亮陈据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共抗曹操之策,出而为刘备主要谋士。次年,曹操南争荆州,出使东吴,孙刘联合抗曹,获赤壁之胜,刘备据有荆州。建安十九年,入蜀增援刘备,定成都,任军师将军,镇守成都。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章武三年,受遗诏辅佐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东和孙权,南平诸郡,北争中原,多次出兵攻魏。与魏将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传制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转运,又革新连弩,能同发十箭。有《诸葛亮集》辑本。
全三国文·卷五十八
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先主屯新野,三顾乃见。及定荆州,以为军师中郎将。蜀平,以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即帝位,以为丞相,录尚书事,寻领司隶校尉。后主即位,封武乡侯,寻领益州牧。建兴十二年卒,谥曰忠武侯。有《论前汉事》一卷,《集戒》二卷,《女戒》一卷,集二十五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著麻衣加纳其上。号麻布道士。喜怒不常。体癣疥。日坐广陵白土埭。讴唱引䋏自适。夜不知其归宿处。江都令檀祗召至。与语词无畔岸。索纸赋诗曰。有欲苦不足。无欲即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要当脱尘累。栖志老山丘。檀祗异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时有一男子。杖负一簏。暮依海盐令宿。见牧鹅鸭小儿。从令借之。曰数日当遣还。令许之。即领一儿登一山。山有屋数椽。道人三四辈。相劳苦。所语小儿一不解。但食一小瓯如熟艾。问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谪何当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计其词。行当竟矣。问者作书。授男子曰。为我达之。即以系之小儿衣带。还海盐。令喜问簏中何有。曰书疏耳。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盗意。岂复可留耶。令因呼小儿。问前事。小儿曰。前为捉杖飘然去。但闻足下波浪声。至一山。山中人。寄书。与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带开读。令不能晓。小儿诣史宗。史宗大惊曰。汝乃从蓬莱山来耶。后过渔梁见捕鱼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鱼悉不可捕。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闻蓬莱事。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不知何许人。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故世号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施人。栖憩无定所。或隐或显。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祇知非常人。遣还所在。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随。尝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冥道人辞欲还去。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云。书疏耳。道人常在厅事上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其潜拯物类如此。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孝。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所之。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或云。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置书于船中。同侣欲看书。书著船不脱。及至白土𡍖。书飞起就宗。宗接而将去。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世号麻衣道士。常在广陵白土埭。凭埭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栖憩无定所。持高平檀祗。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祗知非常人。遗布二十疋。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常赍一杖一箱。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日中。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瓯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瞑。道人辞欲还。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曰书疏耳。道人常在听事止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之。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韬光隐迹。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之所之。陶渊明记。白土埭。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
衣服垢秽
【三藏法数】
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三藏法数】
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悯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当来比丘,从白衣说法
【三藏法数】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末法之时,白衣诈称师范,无识比丘,反从彼而受学也。
白衣居上座,比丘处下
【三藏法数】
谓末法之时,白衣诈言,我解大乘,坐当居上,比丘行微,坐宜处下也。
衣珠喻
【三藏法数】
衣珠者,衣中之珠也。谓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即以宝珠,系其衣内,而不觉知,自受贫苦。后因亲友告言:汝身衣内,自有无价宝珠,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其人于是得珠,受用无极。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种,因无明所覆,不能觉了。后因如来方便开示,遂乃得證大乘之果,利乐无穷。故以衣珠为喻也。
取衣受胎
【三藏法数】
谓如优陀夷共妇出家,分别已久,优陀夷往到妇处,两情欲爱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尼得此衣,后即怀胎,是名取衣受胎。(梵语优陀夷,华言出现,日出时生故。)
不受故衣
【三藏法数】
谓阿难事佛,虽如来陈故衣服,亦不敢受也。
寒风索衣
【三藏法数】
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尝索三衣禦寒。(阿罗婆伽无翻。)
弊衣金像喻
【三藏法数】
弊衣即破垢之衣,譬烦恼;金像即佛身之像,譬如来藏。谓如来藏清净法身,为无明弊垢之所缠覆,堕在生死道中,犹弊垢之衣,缠裹真金之像,弃于道路也。论云:弊衣缠金像,在于道路中。是也。
著弊衲衣
【三藏法数】
谓比丘不贪服饰,不求好衣,但于聚落中拾陈旧废弃之物,浣濯令净,作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贪新好,则多追求,以损道行;又能招致贼盗,是故著弊衲衣为头陀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