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俗语佛源】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三衣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剃发染衣为僧宝
【三藏法数】
剃发染衣者,谓剃除须发,著染色衣,即世间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为僧宝也。
衣长物
【三藏法数】
衣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许畜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即名馀长物也。
衣被
【三藏法数】
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条及九条,中品七条,下品五条。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骸,禦寒暑,严肃威仪,以成道业,是以供养佛僧也。(梵语袈裟,华言不正色。)
著粪扫衣
【三藏法数】
著粪扫衣者,谓视同粪土,扫除不用,即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也。修道之人当收拾净洗,补凑穿著,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矣。
衣服垢秽
【三藏法数】
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三藏法数】
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悯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当来比丘,从白衣说法
【三藏法数】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末法之时,白衣诈称师范,无识比丘,反从彼而受学也。
白衣居上座,比丘处下
【三藏法数】
谓末法之时,白衣诈言,我解大乘,坐当居上,比丘行微,坐宜处下也。
衣珠喻
【三藏法数】
衣珠者,衣中之珠也。谓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即以宝珠,系其衣内,而不觉知,自受贫苦。后因亲友告言:汝身衣内,自有无价宝珠,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其人于是得珠,受用无极。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种,因无明所覆,不能觉了。后因如来方便开示,遂乃得證大乘之果,利乐无穷。故以衣珠为喻也。
取衣受胎
【三藏法数】
谓如优陀夷共妇出家,分别已久,优陀夷往到妇处,两情欲爱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尼得此衣,后即怀胎,是名取衣受胎。(梵语优陀夷,华言出现,日出时生故。)
不受故衣
【三藏法数】
谓阿难事佛,虽如来陈故衣服,亦不敢受也。
寒风索衣
【三藏法数】
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尝索三衣禦寒。(阿罗婆伽无翻。)
弊衣金像喻
【三藏法数】
弊衣即破垢之衣,譬烦恼;金像即佛身之像,譬如来藏。谓如来藏清净法身,为无明弊垢之所缠覆,堕在生死道中,犹弊垢之衣,缠裹真金之像,弃于道路也。论云:弊衣缠金像,在于道路中。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