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5,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布衣
衣食
霓裳
表里
沾衣
文采
有待
绣衣
白衣
罗衣
拂衣
绮罗
披衣
锦衣
春衣
《國語辭典》:布衣  拼音:bù yī
1.布制的衣服。《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
2.平民。《韩非子。五蠹》:「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三国演义》第三○回:「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
《國語辭典》:衣食  拼音:yī shí
衣服和饮食。泛指生活所需。《文选。东方朔。答客难》:「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儒林外史》第一回:「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國語辭典》:霓裳  拼音:ní cháng
1.以霓所制的衣裳。指仙人所穿的服装。《楚辞。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也称为「霓裳羽衣」。
2.乐曲名。参见「霓裳羽衣曲」条。
《國語辭典》:表里(表裡)  拼音:biǎo lǐ
1.内外。《淮南子。缪称》:「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外若一,事无表里。」
2.事理意义的相辅相成。《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谷永》:「各有占应,相为表里。」《后汉书。卷六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卢植》:「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
3.送礼或赏赐的衣料。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如今将著羊酒表里取梅英去。」《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取出银锭表里信香,向法座前礼拜了。」
《国语辞典》:沾衣  拼音:zhān yī
1.沾湿衣服。《文选。魏文帝。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露下沾衣,寒气逼人,面前有座玲珑四柱牌楼。」
2.形容落泪。宋。苏轼〈八声甘州。有情风〉词:「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國語辭典》:文采  拼音:wén cǎi
1.绚丽的色泽。《庄子。马蹄》:「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也作「文彩」。
2.文辞、文才。《汉书。卷七三。韦贤传》:「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文采遒艳,从横有才辩。」也作「文彩」。
《國語辭典》:有待  拼音:yǒu dài
1.有所等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宋。欧阳修 泷冈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2.佛教用语。指人身。因人身须有资藉才能维生。《高僧传。卷五。释道安》:「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捐米千斛弥觉有待之为烦。』」
《漢語大詞典》:绣衣(繡衣)
(1).彩绣的丝绸衣服。古代贵者所服。今多指饰以刺绣的丝质服装。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与夫人绣衣,曰:‘听於二子!’”南史·崔祖思传:“ 东阿 妇以绣衣赐死, 王景兴 以折米见誚。” 元 萨都剌 《鹦鹉曲》:“ 双成 小立各宫样,绣衣乌帽 高将军 。”
(2).见“ 绣衣直指 ”。
《漢語大詞典》:绣衣直指(繡衣直指)
官名。 汉武帝 天汉 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 绣衣使者 ”。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 绣衣御史 ”。 王莽 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汉 以来重守令……虽有刺史、部使者,绣衣直指之属,间一命之,不专以为治也。”亦省称“ 绣衣 ”、“ 绣衣吏 ”。《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天子绣衣吏, 东吴 美退居。” 宋 姜夔 《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词之一:“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夫水师整飭,而外洋无庇贩之人;绣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内地无尝试之犯。”
《國語辭典》:白衣  拼音:bái yī
1.白色的衣服。《礼记。月令》:「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2.古时未做官的人穿著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公孙弘。太史公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也作「白民」、「白丁」、「白身」。
3.古童仆穿著白衣,故称僮仆为「白衣人」。《汉书。卷七二。龚胜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唐。颜师古。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4.佛教称呼在家的世俗之人为「白衣」。《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國語辭典》:白衣人  拼音:bái yī rén
1.穿白衣服的人。如:「夜空里只见一白衣人飞奔而去!」
2.平民。参见「白衣」条。
《國語辭典》:罗衣(羅衣)  拼音:luó yī
绮罗衣,丝质的衣服。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唐。杜审言 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诗:「罗衣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國語辭典》:拂衣  拼音:fú yī
1.甩动衣袖,以示不悦或发怒。《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2.振拂其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
3.归隐。宋。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之二:「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國語辭典》:绮罗(綺羅)  拼音:qǐ luó
1.五彩华贵的丝织品。《旧唐书。卷一○○。裴漼传》:「后庭有绮罗之赏,由是为时论所讥。」
2.华丽的衣服。唐。袁晖 二月闺情诗:「有恨离琴瑟,无情著绮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久病新愈,气虚多惊,倦视绮罗,厌闻弦管。」
3.穿著华丽衣服的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唐。李远〈悲铜雀台〉诗:「雪密疑楼阁,花开想绮罗。」
《國語辭典》:披衣  拼音:pī yī
穿衣。晋。陶渊明〈移居〉诗:「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红楼梦》第五二回:「二人才叫时,宝玉已醒了,忙起身披衣。」
《國語辭典》:锦衣(錦衣)  拼音:jǐn yī
1.文彩华贵的衣服。指显贵者的服饰。《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韩非子。喻老》:「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2.锦衣卫的简称。参见「锦衣卫」条。
《漢語大詞典》:春衣
春季穿的衣服。 北周 庾信 《春赋》:“ 宜春苑 中春已归, 披香殿 里作春衣。” 唐 施肩吾 《长安春夜吟》:“露盘滴时河汉微,美人灯下试春衣。” 宋 陆游 《雨》诗:“纸帐光迟饶晓梦,铜炉香润覆春衣。”
分類: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