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32,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续衽
亵衣
穿著
皂服
服式
服装
公袭
补丁
褫褐
半除
豹袪
绷扒
饰边
束绅
普罗
《国语辞典》:续衽(续衽)  拼音:xù rèn
一种古代服装。将上下连属的服装,衣服前襟接长一段,作成斜角,穿时由前绕至背后,类似后代衣、裳连体的袍衫。
《國語辭典》:亵衣(褻衣)  拼音:xiè yī
1.贴身的内衣。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
2.脏衣服。《礼记。丧大记》:「废床彻亵衣,加新衣。」
《国语辞典》:穿著  拼音:chuān zhuó
1.穿戴、装扮。如:「穿著入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七郎叫众人取冠带过来,穿著了,请母亲坐好,拜了四拜。」《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侵早就起来催促钱青梳洗穿著。」
2.借指衣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银子到手,未免在解库中取赎几件穿著。」
《漢語大詞典》:皂服
旧时小吏所着的黑衣服。亦借指小吏。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治人》:“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剋,莫知其极。”
《國語辭典》:服式  拼音:fú shì
服装的式样。如:「长洋装是今年最流行的服式。」
《國語辭典》:服装(服裝)  拼音:fú zhuāng
衣服鞋帽佩饰的总称。《旧五代史。卷一○○。汉书。高祖纪下》:「乙丑,禁造契丹样鞍辔、器械、服装。」
分類:服装衣服
《漢語大詞典》:公袭(公襲)
国君死后敛尸的衣服。礼记·杂记上:“公袭:卷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积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緑带,申加大带於上。”
分類:国君衣服
《國語辭典》:补丁(補丁)  拼音:bǔ ding
破损衣物上补缀的地方。《西游记》第三八回:「上面有几个补丁,天阴发潮,如何穿么?」也作「补钉」、「补靪」。
《漢語大詞典》:褫褐
脱下粗布衣服。谓出仕。新唐书·杨收传:“以兄 假 未仕,不肯举进士。既 假 褫褐,乃入京师。”
《漢語大詞典》:半除
(1). 隋 代内官衣服名。类说卷三五引 唐 刘存 《事始·半除》:“ 隋 大业 中内官多服半除,即今长袖也。”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服饰引作“半涂”。
(2).半阶。 唐 元稹 《酬乐天早夏见怀》诗:“荒草满田地,近移江上居。八日復切九,月明侵半除。”
分類:内官衣服
《漢語大詞典》:豹袪
袖口上用豹皮制成的装饰。指古代卿大夫的衣服。《诗·唐风·羔裘》:“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 郑玄 笺:“羔裘豹袪,在位卿大夫之服也。” 陆德明 释文:“袪……袂末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鹿裘皮冒,蹄足不去。及其后,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 明 何景明 《咏裘》:“豹袪未称美,狐白安足云?”
《國語辭典》:绷扒(繃扒)  拼音:bēng bā
古代一种脱去衣裳,以绳索捆绑的刑罚。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受尽三推六问,吊拷绷扒。」也作「掤扒」。
《漢語大詞典》:饰边
作装饰品用的边缘(如肉、鱼或甜点心周围的)
镶边衣服上加有饰边
《漢語大詞典》:束绅(束紳)
犹束带,整饰衣服。绅,束在衣外的大带。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夙御严清制,朝驾守禁城。束绅入西寝,伏軫出东坰。” 李善 注引论语:“子曰:‘ 赤 也,束带立於朝。’” 唐 徐安贞 《奉和圣制喜雨赋》:“微臣束绅国史,秉笔阶戺,仰宸仪之法度,闻天韵之宫徵。”参见“ 束带 ”。
《漢語大詞典》:束带(束帶)
(1).整饰衣服。表示端庄。论语·公冶长:“ 赤 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刘宝楠 正义:“带,繫繚於要,所以整束其衣,故曰束带。”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寡人束带听朝三十餘年,曾无闻焉。” 宋 秦观 《雷阳书事》诗之一:“束带趋祀房,瞽史巫纷若。”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
(2).泛指装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掌灯时分, 萧队长 跟 郭 白 二人商量一会,又忙一阵,两个人束带停当,办好通行证和介绍信,又支了路费。”
(3).指官服。引申谓公务。 唐 韦应物 《休暇东斋》诗:“由来束带士,请謁无朝暮。” 宋 司马光 《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诗:“虽无束带苦,实惮把酒併。”
(4).指腰带。《水浒传》第十三回:“﹝ 索超 ﹞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鎧甲,腰繫一条镀金兽面束带。”红楼梦第七四回:“从 紫鹃 房中搜出两副 寳玉 往常换下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帔带。”
《國語辭典》:普罗(普羅)  拼音:pǔ luó
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参见「普罗列塔利亚」条。
《漢語大詞典》:普罗列塔利亚特(普羅列塔利亞特)
法文prolétariat、英文proletariat的音译。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原指古 罗马 社会的最下等级。今指无产阶级。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东京通信〉按语》:“又讲趣味,乞创造社‘普罗列塔利亚特’文学家暂且恕之。”亦省作“ 普洛 ”、“ 普罗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现在的统一战线-- 中国 的和全世界的都一样--固然是以普洛为主体的,但其成为主体,并不由于它的名义,它的特殊地位和历史,而是由于它的把握现实的正确和斗争能力的巨大。” 冰心 《南归》:“有许多新名词,我们还是先从她口中听到的,如‘普罗文学’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