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5,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纤柔
绵衣
褴褛
遗衣
采服
水田衣
章身
边衣
衣袍
穿着
内衣
便衣
银貂
绵纩
神衣
《國語辭典》:纤柔(纖柔)  拼音:xiān róu
柔细。宋。陆游 夜饮即事诗:「磊落金盘荐糖蟹,纤柔玉指破霜柑。」
《國語辭典》:绵衣(綿衣)  拼音:mián yī
衬有绵絮的厚衣服。《三国演义》第一九回:「时方冬寒,分付从人多带绵衣。」
《國語辭典》:褴褛(襤褸)  拼音:lán lǚ
1.破烂的衣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类》:「敝衣曰褴褛。」也作「蓝褛」、「蓝缕」、「褴缕」。
2.衣服破烂的样子。唐。白行简《李娃传》:「被布裘,裘有百结,褴褛如悬鹑。」也作「蓝褛」、「蓝缕」、「褴缕」。
《漢語大詞典》:遗衣(遺衣)
指死者的衣服。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望子旧车,览尔遗衣,愊抑失声,迸涕交挥。” 宋 王安石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 宋 王十朋 《显仁皇后挽词》之二:“ 瑶池 燕仙侣,窆石塟遗衣。”
分類:死者衣服
《漢語大詞典》:采服
(1).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2).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 唐 权德舆 《送崔端公入京觐省》诗:“带月轻帆疾,迎霜采服新。”
古代“九服”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男服)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参见“ 九服 ”。
《國語辭典》:九服  拼音:jiǔ fú
1.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2.泛指全国各地。《文选。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3.古代天子的九种吉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
《國語辭典》:水田衣  拼音:shuǐ tián yī
袈裟的别名。参见「袈裟」条。
《国语辞典》:章身  拼音:zhāng shēn
衣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类》:「冠称元服,衣曰章身。」
分类:衣服
《漢語大詞典》:边衣(邊衣)
指戍边人员穿的衣服。 北周 王褒 《和张侍中看猎》:“独嗟来远客,辛苦倦边衣。” 清 曹寅 《浣溪沙·西城忆旧》词:“一自 昭阳 新纳锦,边衣常碎九秋霜,夕阳冷落出高墻。”
《國語辭典》:衣袍  拼音:yī páo
袍子。唐。孟郊立德新居〉诗一○首之四:「晓碧流视听,夕清濯衣袍。」《三国演义》第三四回:「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
《漢語大詞典》:穿着(穿著)
亦作“ 穿着 ”。
(1).穿戴;装扮。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义。”《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侵早就起来催促 钱青 梳洗穿着。” 清 袁枚 新齐谐·通判妾:“惟今春所得衣裳太窄小,不堪穿著。” 冰心 《分》:“穿着完了,她抱起我。”
(2).衣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银子到手,未免在解库中取赎几件穿着。”
见“ 穿著 ”。
《國語辭典》:穿著  拼音:chuān zhuó
1.穿戴、裝扮。如:「穿著入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七郎叫眾人取冠帶過來,穿著了,請母親坐好,拜了四拜。」《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侵早就起來催促錢青梳洗穿著。」
2.借指衣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銀子到手,未免在解庫中取贖幾件穿著。」
《國語辭典》:内衣(內衣)  拼音:nèi yī
贴身穿的衣服。也称为「里衣」。
《漢語大詞典》: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姚鼐 《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國語辭典》:便衣  拼音:biàn yī
1.平时在家所穿的衣服。相对于官服、制服而言。《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十一点,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著了便衣,带著家人,陆续进来。」《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万帅到签押房换了便衣坐定,一声儿不言语。」也作「便服」。
2.身穿便服执行公务的军人或警察。
《漢語大詞典》:银貂(銀貂)
(1).貂之一种。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青貂穴死牛腹,掩取之……银貂最贵, 契丹 主服之。”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银貂》:“ 长白山 有银貂,毛纯白,长三寸餘,暖胜紫貂。”
(2).指用银貂毛皮制成的衣服。 宋 陆游 《怀成都十韵》:“椽烛那知夜漏残,银貂不管晨霜重。”
(3).银璫与貂尾。 宋 梅尧臣 《史供奉群鹤》诗:“出珥银貂侍太清,迴看双鹤舞中庭。”参见“ 金貂 ”。
《國語辭典》:金貂  拼音:jīn diāo
古代侍从贵臣的帽饰。见《续汉书志。第三○。舆服志下》。后用以代指侍从贵臣。《文选。潘岳。秋兴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文选。江淹。杂体诗。王侍中》:「贤主降嘉赏,金貂服玄缨。」
《漢語大詞典》:绵纩(綿纊)
亦作“緜纊”。
(1).丝绵。列子·杨朱:“ 宋国 有田夫……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纊狐狢。”文选·左思〈魏都赋〉:“緜纊 房子 ,縑总 清河 。” 刘逵 注引《中都赋》:“ 房子 出御绵, 清河 出縑总。”《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如蚕种不好,但堪为绵纊,不能繅丝,其利便差数倍。”
(2).借指絮丝棉的衣服。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 阮孝绪 ﹞年十六,父丧不服緜纊,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漢語大詞典》:神衣
指神像穿的衣服。《元典章·刑部十一·偷盗神衣免刺》:“参详贼人 张元章 所招状词……原情盖为饥寒所迫,致盗神衣,别非常用之物。”
分類:神像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