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平  拼音:tiān píng
1.衡量较轻物品的器具。直柱上支著一横杆,杆的两端各悬挂一个小盘,一边放置物品,一边放置砝码。当两端呈平衡状态时,累计砝码重量,即可求得物重。
2.天无变异。《魏书。卷三六。李顺传》:「各秉文而经武,故天平而地成。」
《國語辭典》:天秤  拼音:tiān chèng
一种测量物体重量的装置。在杆子的两端各挂一个小盘,一端放要称的物品,一端放砝码。当杆子平衡时,砝码的重量就是物重。如:「中药店内通常都使用天秤来称珍贵药材。」
分類:衡器天平
《國語辭典》:天平  拼音:tiān píng
1.衡量较轻物品的器具。直柱上支著一横杆,杆的两端各悬挂一个小盘,一边放置物品,一边放置砝码。当两端呈平衡状态时,累计砝码重量,即可求得物重。
2.天无变异。《魏书。卷三六。李顺传》:「各秉文而经武,故天平而地成。」
《漢語大詞典》:锤钩(錘鈎)
指衡器。钩,秤钩。《宋史·律历志一》:“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釐,锤钩为姦,害及黎庶。”
分類:衡器
《漢語大詞典》:一星
(1).一颗星。晋书·天文志上:“极东一星曰柱下史。”宋书·符瑞志上:“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参见“ 一星终 ”。
(2).一点儿。 唐 李群玉 《仙明州口号》诗:“半浦夜歌闻盪桨,一星幽火照叉鱼。”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这头巾在菜园里埋伏许多时,可怎生无半点儿尘丝,一星儿土渍?”《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你使我八两银子,空吃我这许多时草豆,一星活儿不肯替做,我该白养活你不成?” 冰心 《寄小读者》九:“父亲记否我少时的一夜,黑暗里跑到山上的旗台上去找父亲。一星灯火里,我们在山上下彼此唤着。”
(3).衡器上作标记的一个小点。宋史·律历志一:“其衡合乐分册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稍,布二十四銖,下别出一星,等五絫。”
(4).旧时用银为货币时,常称-钱为一星,即沿衡器上的标记而来。
《漢語大詞典》:一星终(一星終)
古人划周天为十二次,以为木星一年行一次,十二年满一周天,故以十二年为一星终,用以纪年。《左传·襄公九年》:“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杜预 注:“岁星十二岁而一周天。” 宋 王十朋 《白帝城》诗:“火德重兴六合同,金行数止一星终。”
《國語辭典》:衡鉴(衡鑑)  拼音:héng jiàn
1.秤子和镜子。比喻辨别是非善恶的准绳。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赏罚者,天子之衡鉴也。衡鉴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
2.评估、鉴定。《十国春秋。卷三一。南唐。伍乔传》:「无何,覆考榜出,乔得第一,洎贞观次之,时称主司精衡鉴焉。」
《國語辭典》:平衡  拼音:píng héng
1.一种仪礼。将上身与腰折成直角,使头与腰齐平。《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
2.各方面的数量或质量相互抵消,成为一种静止状态。
3.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钩权矣。」
《漢語大詞典》:土炭
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漢語大詞典》:衡镜(衡鏡)
衡器和镜子。衡可以称轻重,镜可以照美丑。比喻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童子尚知其不可,矧衡镜与蓍龟。”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衡镜高悬,文武矫首,才无我失,善若己有。”《旧唐书·韦嗣立传》:“然后审持衡镜,妙择良能,以之临人,寄之调俗,则官无侵暴之政,人有安乐之心。”
《國語辭典》:衡量  拼音:héng liáng
1.度量东西轻重长短的器具。《抱朴子。外篇。用刑》:「散府库,毁符节,撤关梁,掊衡量。」《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列传。曹王明》:「以物遗人,必自视衡量,库帛皆印署,以杜吏谩。」
2.考虑、思量、斟酌。如:「请衡量此事的利弊,再做决定。」
《國語辭典》:等子  拼音:děng zi
1.用来称金银、珠宝、药品等东西的小秤。《西游记》第七三回:「这些和尚,只怕也有些道行,须得三釐,快取等子来。」《里语徵实。卷中上。等子引李方叔友谈记》:「邢和叔尝曰:『子之铢两不差,非秤上秤来,乃等子上等来也。』」也称为「戥子」。
2.宋代御林军。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亲事官》:「次供营、下供营、御前佐军头引见司、押番十将、内等子、环卫官十员。」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一。故事。等子》:「等子之上,谓之忠佐军头,皆由百司人兵亲兵及随龙人年劳升为之。」
3.标准样本。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宣和殿有玉等子,以诸色玉次第排定。凡玉至,则以等子比之,高下自见。今内帑有金等子,亦此法。」
《漢語大詞典》:盘星(盤星)
衡器或仪器上的计数点子。亦以喻衡量事物的标准。 清 曹寅 《铜鼓歌》:“毫芒差若列支纪,圜转直可窥盘星。”原注:“鼓面若仪器,四纽峙立,疑可测验水土。”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漢語大詞典》:悬炭(懸炭)
(1).古代厌胜术之一。
(2).古代测度夏至、冬至的方法。谓悬土、炭于衡器两端,轻重平均。冬至一阳生,则炭重而沉;夏至一阴生,则土重而沉。见史记·天官书魏书·律历志下:“测影 清臺 ,悬炭之期或爽。” 南朝 梁简文帝 《江南思》诗之二:“月晕芦灰缺,秋还悬炭轻。”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悬炭:“悬炭,古候气法也,今絶其法,而人亦罕知其事。”
《國語辭典》:权概(權概)  拼音:quán gài
测度物体轻重、长短的量器。《淮南子。时则》:「今官市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称,端权概。」《楚辞。贾谊。惜誓》:「若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漢語大詞典》:重秤
(1).斤两大的秤。《魏书·张普惠传》:“仰惟 高祖 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所以爱万姓,从薄赋。”
(2). 清 光绪 三十四年所定之衡器,专以称量重物。《清续文献通考·乐四》:“衡制之内,增重秤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