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1,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生行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
加行
加行得
加行大士
加行结愿
加行位
加行果
加行善
加行道
功德天女与黑闇女俱行
六种苦行外道
西行
安心起行
佛类词典(续上)
出假行生行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
加行
加行得
加行大士
加行结愿
加行位
加行果
加行善
加行道
功德天女与黑闇女俱行
六种苦行外道
西行
安心起行
出假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固意起假观,而认差别相,化益众生也。与从空出假观同。
(术语)菩萨固意起假观,而认差别相,化益众生也。与从空出假观同。
生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种种行相。入相。住相。出相,如是诸相皆空,亦不可见,是名生行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种种行相。入相。住相。出相,如是诸相皆空,亦不可见,是名生行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四种三昧之一。或行道而诵经文,或安坐而思惟实相之三昧法也。法华经即依此三昧法而修行。三昧者,译言定。使心定于其境止息妄念也。(参见:三昧)
【三藏法数】
半行半坐三昧者,若依方等经,七日为期,唯诵袒持咒。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若依法华经,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也。(梵语袒持,华言秘要。)
(术语)天台所立四种三昧之一。或行道而诵经文,或安坐而思惟实相之三昧法也。法华经即依此三昧法而修行。三昧者,译言定。使心定于其境止息妄念也。(参见:三昧)
【三藏法数】
半行半坐三昧者,若依方等经,七日为期,唯诵袒持咒。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若依法华经,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也。(梵语袒持,华言秘要。)
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加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加行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加行而證得者。与所谓修得同。对生得而言。
(术语)由加行而證得者。与所谓修得同。对生得而言。
加行大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加行位之菩萨也。日本谓世亲为加行大士。
(术语)大乘加行位之菩萨也。日本谓世亲为加行大士。
加行结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法传授之加行终了也。
(术语)密法传授之加行终了也。
加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为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参见:四寻思观)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佛学次第统编】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煖位 煖位者,为将发见道无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发,先有煖相是也。此位刱观四谛,修十六行。
二、顶位 顶者已达巅顶也。此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 忍可决定四谛之理不动之智为忍,忍位有三:
一、下忍 遍观八谛(欲界四谛上二界四谛成八谛)三十二行(欲界十六行上二界十六行)。
二、中忍 缩观渐减缘行(缘者缘于八谛,行即三十二行。渐减者,历观三十二行,每一周递减为三十一三十二十九等,直至第一欲界苦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
三、上忍 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中。
四、世第一位 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第一,名世第一。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满,引入无漏见道。
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藏法数】
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顶、忍、世第一也。见道即欢喜地菩萨位也。)
【三藏法数】
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煖位。(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见智火,已得煖相。)二、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义,谓于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四、世第一位。(于理虽未能證,而于世间最胜。)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术语)唯识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为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参见:四寻思观)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佛学次第统编】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煖位 煖位者,为将发见道无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发,先有煖相是也。此位刱观四谛,修十六行。
二、顶位 顶者已达巅顶也。此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 忍可决定四谛之理不动之智为忍,忍位有三:
一、下忍 遍观八谛(欲界四谛上二界四谛成八谛)三十二行(欲界十六行上二界十六行)。
二、中忍 缩观渐减缘行(缘者缘于八谛,行即三十二行。渐减者,历观三十二行,每一周递减为三十一三十二十九等,直至第一欲界苦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
三、上忍 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中。
四、世第一位 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第一,名世第一。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满,引入无漏见道。
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藏法数】
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顶、忍、世第一也。见道即欢喜地菩萨位也。)
【三藏法数】
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煖位。(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见智火,已得煖相。)二、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义,谓于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四、世第一位。(于理虽未能證,而于世间最胜。)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加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加行私起之果也。为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大毗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馀加行果类此可知。」又见俱舍论六等。
【佛学常见辞汇】
四果之一。大毗婆娑论说:「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馀加行果类此可知。」
(术语)由加行私起之果也。为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大毗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馀加行果类此可知。」又见俱舍论六等。
【佛学常见辞汇】
四果之一。大毗婆娑论说:「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馀加行果类此可知。」
加行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生得善而言。与所谓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俱舍论七曰:「三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行得生得别故。」又法苑义林章六末曰:「若于三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极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为闻慧。」又次下曰:「此三类慧,皆非生得,非闇味故。并为加行得加行善故。」皆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与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
(术语)对于生得善而言。与所谓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俱舍论七曰:「三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行得生得别故。」又法苑义林章六末曰:「若于三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极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为闻慧。」又次下曰:「此三类慧,皆非生得,非闇味故。并为加行得加行善故。」皆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与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
加行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道之第一。(参见:四道)
【佛学常见辞汇】
暖、顶、忍、世界一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则在十回向后,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
(术语)四道之第一。(参见:四道)
【佛学常见辞汇】
暖、顶、忍、世界一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则在十回向后,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
四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道者涅槃之道路也。乘此可到涅槃之城,故名道。道虽异,可以四种摄尽。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也。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正断烦恼之位也。不为惑而间隔,故曰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为既解脱惑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后更进而定慧增长之们也。此中菩萨乘之无学,果德究竟圆满,谓之胜进道,二乘之见修无学三道,皆具此四道。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名数)道者涅槃之道路也。乘此可到涅槃之城,故名道。道虽异,可以四种摄尽。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也。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正断烦恼之位也。不为惑而间隔,故曰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为既解脱惑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后更进而定慧增长之们也。此中菩萨乘之无学,果德究竟圆满,谓之胜进道,二乘之见修无学三道,皆具此四道。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功德天女与黑闇女俱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吉祥天女)
(杂语)(参见:吉祥天女)
吉祥天女
【佛学大辞典】
(天名)旧称功德天。新称吉祥天。本为婆罗门神。而取入于佛教者。父德叉迦,母鬼子母,毗沙门天之妹。功德成就,与大功德于众生。或云为毗沙门天之后妃。然无确实经轨之说。金光明经二曰:「功德天品。」最胜王经八曰:「大吉祥天女品。」义释四曰:「吉祥天女,旧译云功德天女。」大疏演奥钞十五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释(定深记)云:次言功德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诃室利Maha%s/ri^,言摩诃者大也。室利有二义:一者功德,二者吉祥。由此二义,昙无谶及伽梵达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诸师同云功德天。馀诸三藏翻为吉祥,如文殊师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德。」其住处近毗沙门之城。最胜王经八曰:「尔时大吉祥天女,复白佛言:世尊北方薛室罗末拿(旧称毗沙门),天王城名有财。去城不远有园,名曰妙花福光,中有胜殿,七宝所成,世尊我常住彼。」其天女之形,陀罗尼集经十(功德天品)曰:「其功德天像,身端正,赤白色。二臂画作种种璎珞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咒无畏,宣台上坐。左边画梵摩天,右边画帝释天。如散华供养天女,背后各画一七宝山。于天像上,作五色云,云上安六牙白象,象鼻绞马脑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功德天顶上。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画作千叶宝盖,著上作诸天伎乐,散华供养。」其经轨为佛说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一卷,功德天法一卷(陀罗尼经十),以吉祥天为毗沙门之后妃者,日本台密有毗沙门吉祥之双身法。一方犍达罗之刻像中,有男女之二天相并者。为毗沙门天与鬼子母神也。刻像之考證经过不明,故吉祥天与辨才天时相混同。鬼子母神。与吉祥非相混。初之属性,为毗纽,即那罗延天后也,Laksmi。
(天名)旧称功德天。新称吉祥天。本为婆罗门神。而取入于佛教者。父德叉迦,母鬼子母,毗沙门天之妹。功德成就,与大功德于众生。或云为毗沙门天之后妃。然无确实经轨之说。金光明经二曰:「功德天品。」最胜王经八曰:「大吉祥天女品。」义释四曰:「吉祥天女,旧译云功德天女。」大疏演奥钞十五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释(定深记)云:次言功德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诃室利Maha%s/ri^,言摩诃者大也。室利有二义:一者功德,二者吉祥。由此二义,昙无谶及伽梵达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诸师同云功德天。馀诸三藏翻为吉祥,如文殊师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德。」其住处近毗沙门之城。最胜王经八曰:「尔时大吉祥天女,复白佛言:世尊北方薛室罗末拿(旧称毗沙门),天王城名有财。去城不远有园,名曰妙花福光,中有胜殿,七宝所成,世尊我常住彼。」其天女之形,陀罗尼集经十(功德天品)曰:「其功德天像,身端正,赤白色。二臂画作种种璎珞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咒无畏,宣台上坐。左边画梵摩天,右边画帝释天。如散华供养天女,背后各画一七宝山。于天像上,作五色云,云上安六牙白象,象鼻绞马脑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功德天顶上。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画作千叶宝盖,著上作诸天伎乐,散华供养。」其经轨为佛说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一卷,功德天法一卷(陀罗尼经十),以吉祥天为毗沙门之后妃者,日本台密有毗沙门吉祥之双身法。一方犍达罗之刻像中,有男女之二天相并者。为毗沙门天与鬼子母神也。刻像之考證经过不明,故吉祥天与辨才天时相混同。鬼子母神。与吉祥非相混。初之属性,为毗纽,即那罗延天后也,Laksmi。
六种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西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西方净土之行业也。续高僧传二十道绰传曰:「西行广流,斯其人矣。」
(术语)往生西方净土之行业也。续高僧传二十道绰传曰:「西行广流,斯其人矣。」
安心起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心者,谓三心,起行者,谓五种正行等。此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称之为心行具足,又曰显行具足。净土宗谓此二者不具,则不得往生。即发三心,安心决定之后,修念佛等行也。
(术语)安心者,谓三心,起行者,谓五种正行等。此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称之为心行具足,又曰显行具足。净土宗谓此二者不具,则不得往生。即发三心,安心决定之后,修念佛等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