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1,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不觉现行位
方便行信
方等三昧行法
六行
六行观
六年苦行
六妙行
六苦行
六苦行外道
六种正行
文殊行经
文殊巡行经
文殊尸利行经
文殊师利巡行经
止行二善
不觉现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运而起烦恼,故有此名。
方便行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九,第二十方便之愿所誓要门,真门,行者之行与信也。第十九愿要门之行曰:「修诸功德。」信曰:「至心发愿欲生。」真门之行曰:「植诸德本。」信曰:「至心回向欲生。」
方等三昧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随智者说,门人灌顶记。说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者。
六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佛之六行与外道之六行。佛之六行,六度之行也。金刚三昧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六行?愿为说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回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觉行。」性灵集八曰:「牟尼善逝,开六行于娑婆。」外道之六行:一自饿外道,二投渊外道,三赴火外道,四自坐外道,五寂默外道,六牛狗外道也。见涅槃经十六,智度论五,三藏法数二十七。又,外道之六行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觉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行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有漏智次第断下地之惑之法也。盖三界分为九地,比较下地与上地,下地者粗也,苦也,障也,观而厌之。上地者静也,妙也,离也,观而欣之。依此厌欣之力,次第断下地之惑也。故亦谓之厌欣观。但依如此上下对望之厌欣力,不能断第九有顶地之惑,以彼为更宜对比之上地故也,断有顶地之惑,必依观四谛之无漏智。外道以此六行观断下地之修惑,乃至生有顶地(见惑非彼之所断,又非受生之因)。佛在菩提树下,以无漏道,断有顶地之见修二惑,前亦先以此六行观断下八地之见修二惑也。是之谓五部合断(五部者,分见惑于四谛而为四部,修惑为一部)。俱舍论二十四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次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静妙离。」辅行六曰:「言世智者,依于世禅六行厌欣。」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六行观: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 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若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此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
二、厌粗观 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为三十六物之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也。
三、厌障观 谓思惟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障。复思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也。
四、忻胜观 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忻初禅禅味之乐,是为果胜。得乐胜苦,皆须忻喜也。
五、忻妙观 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忻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须忻喜也。
六、忻出观 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忻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忻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须忻喜也。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心数者,受、想、行也。)
〔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为三十六物屎尿臭秽之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三十六物者,外相十二,谓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也。身器十二,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也。内含十二,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三、厌障观〕,谓思惟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障。复思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也。
〔四、忻胜观〕,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忻初禅禅味之乐,是为果胜。得乐胜苦,皆须忻喜也。
〔五、忻妙观〕,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忻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为粗,即忻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须忻喜也。
〔六、忻出观〕,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忻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忻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须忻喜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也。)
六年苦行
【佛学大辞典】
(故事)释迦佛出家已后至成道为六年苦行也。因果经曰:「便前进伽阇山苦行林中。(中略)宜应六年苦行。」无量寿经上曰:「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别有乐行六年之言,一义也。
【三藏法数】
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既至佛所,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即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逾城出家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往昔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馀殃,今欲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也。(梵语波罗柰,华言江绕城。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迦叶,华言饮光。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作瓶天子,即色界净居天也。)
六妙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行观同。
六苦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行同,外道六种之苦行也。(参见:外道)下。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六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参见:外道)下。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自饿外道〕,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
〔二、投渊外道〕,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三、赴火外道〕,谓外道修行,常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谓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六种正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会五种正行之第五为六种。如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是也。
文殊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尸利行经之略名。
文殊巡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巡行经之略名。
文殊尸利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文殊巡行诸比丘房,见舍利弗坐禅,后至佛前问难,显示阿罗汉之义,五百比丘不忍,立座而去。文殊更说法要。
文殊师利巡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与文殊尸利行经同本。
止行二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止持与作持也。即积极的行善根功德勇猛精进之善,消极的避作恶,而远离犯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