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
【三藏法数】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不相应行位
【三藏法数】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命根,(第八识种子,并出入息煖气三者,连持不断,人命得存也。)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也。)四异生性,(众生妄性不同也。)五无想定,(外道所修之定,心想俱灭故也。)六灭尽定,(得此定者,受想心灭尽,诸识不起也。)七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果报,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想心不行,如冰夹鱼也。)八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故曰名身也。)九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故曰句身也。)十文身,(文即是字,众字联合,故曰文身也。)十一生,(诸法始起也。)十二住,(诸法未迁也。)十三老,(诸法渐衰也。)十四无常,(今有后无也。)十五流转,(因果不断,相续转故也。)十六定异,(善恶因果,决定不同也。)十七相应,(因果和合,不相违背也。)十八势速,(诸法迁流,不暂停住也。)十九次第,(编列有叙也。)二十时,(即时节也。)二十一方,(即方所也。)二十二数,(即数目也。)二十三和合,(不相乖违也。)二十四不和合,(相乖违故也。)由此二十四法,是假施设,性不与心相应,不与色相应,故名不相应行位也。(假施设性者,以其有名无体,故不属于心法,亦不属于色法也。)
成行因果
【三藏法数】
谓第八会重会普光明殿,说成行因果,离世间法。自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卷,共一品。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故名成行因果也。(五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八相者,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入涅槃也。)
寄位修行相
【三藏法数】
谓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之位,智明生信,发菩提心,依此而起净行,参诸善友,修远离法,见诸法空,顿圆自性,发足南行,顺智光明,是名寄位修行相。(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行蕴实相
【三藏法数】
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行如芭蕉喻
【三藏法数】
行即造作之义,谓芭蕉体是危脆之物,无有坚实。以譬众生造作诸行,亦如芭蕉之虚脆而无坚实也。
转行蕴成解脱身
【三藏法数】
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转行蕴成解脱
【三藏法数】
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大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有行般涅槃
【三藏法数】
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无行般涅槃
【三藏法数】
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戒行无失
【三藏法数】
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藏法数】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修行施门
【三藏法数】
施有三义:谓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舍自悭贪,令彼欢喜,即资生施也。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方便救济,令彼无畏,即无畏施也。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所解,方便为说,不为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即法施也,是名修行施门。
修行戒门
【三藏法数】
谓不作众恶,远离愦闹,修头陀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轻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防止过失,故名修行戒门。(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抖擞尘劳也。)
修行忍门
【三藏法数】
谓能忍受他人损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故名修行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