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灭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灭谛下四行者:
一、尽行 谓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尽行。
二、灭行 谓观涅槃诸烦恼火灭,故名灭行。
三、妙行 谓观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行。
四、出行 谓观涅槃离世间生死法,故名为出也。
道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道谛下四行者:
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
二、正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
三、迹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
四、乘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
道谛下四行
┌地狱………………………………┐
│饿鬼………………………………│
│畜生………………………………├四恶趣四有┐
┌欲界┤修罗………………………………┘     ├五道┐︵
│  │人……东洲…南洲…西洲…北洲……四洲四有┘  │六
│  └欲天……四王…忉利…夜摩…┐         │道
│       ┌────────┘         │︶
│       └…兜率…化乐…他化……六欲六有 ┐ ├二
┌苦  │     ┌初禅前二┐             │ │十
│谛…三┤  ┌初禅┤    ├二有……………┐     │ │五
│  界│  │  └大  梵┘       │     │天│有
│   │  │二禅………………一有……………│     ├道┘
│   │色界┤三禅………………一有……………├四禅七有 │
│   │  │  ┌四禅前三┐       │     │
│   │  └四禅┤无  想├三有……………┘     │
│   │     └那  含┘             │
│   └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四空四有┘

│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          ┌──┴──┐ ┌──┴──┐ ┌──┴──┐
│          苦 集 灭 道 苦 集 灭 道 苦 集 灭 道
│          │ │ │ │ │ │ │ │ │ │ │ │
│       ┌身─○─┼─┼─┼─○─┼─┼─┼─○─┼─┼─┼
│       │  │ │ │ │ │ │ │ │ │ │ │ │
│       │边─○─┼─┼─┼─○─┼─┼─┼─○─┼─┼─┼
│      五│  │ │ │ │ │ │ │ │ │ │ │ │
│     ┌利┤见─○─○─○─○─○─○─○─○─○─○─○─○
│     │使│  │ │ │ │ │ │ │ │ │ │ │ │
│     │ │戒─○─┼─┼─○─○─┼─┼─○─○─┼─┼─○
│     │ │  │ │ │ │ │ │ │ │ │ │ │ │
│     │ └取─○─○─○─○─○─○─○─○─○─○─○─○
│ ┌ 见惑┤    │ │ │ │ │ │ │ │ │ │ │ │
│ │   │ ┌贪─○─○─○─○─○─○─○─○─○─○─○─○
│ │   │ │  │ │ │ │ │ │ │ │ │ │ │ │
四谛┤ │   │ │瞋─○─○─○─○─┼─┼─┼─┼─┼─┼─┼─┼
│ │   │五│  │ │ │ │ │ │ │ │ │ │ │ │
│ │   └钝┤痴─○─○─○─○─○─○─○─○─○─○─○─○
│ │    使│  │ │ │ │ │ │ │ │ │ │ │ │
│ │     │慢─○─○─○─○─○─○─○─○─○─○─○─○
│ │     │  │ │ │ │ │ │ │ │ │ │ │ │
│ │     └疑─○─○─○─○─○─○─○─○─○─○─○─○
│集│        十 七 七 八 九 六 六 七 九 六 六 七
├谛┤        └──┬──┘ └──┬──┘ └──┬──┘
│ │          三十二     二十八     二十八
│ │           └───────┬───────┘
│ │                 八十八使
│ │   ┌贪  欲……五趣杂居地┐       ┌上 上
│ │   │     ┌离生喜乐地│    ┌上品┤上 中
│ │   │瞋    │定生喜乐地│九地各┐│  └上 下
│ │思  │   色…┤离生喜乐地│九品 ││  ┌中 上
│ └惑…四┤痴    └舍念清净地├   ├┤中品┤中 中
│    使│     ┌空无边处地│共成八││  └中 下
│     │     │识无边处地│十一品┘│  ┌下 上
│     └慢  无色┤无所有处地│    └下品┤下 中
│           └非非想处地┘       └下 下
├灭谛
│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
│道  │     ┌─────────────┘
└谛…三┤     └…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十│四如意足……欲…念…进…慧
七│五根……信…进…念…定…慧
道│五力……信…进…念…定…慧
品│七觉支……择…进…喜…除…舍…定…慧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
└…正精进…正念…正定
┌别┐
┌苦谛┤ ├苦苦……坏苦……行苦
│  └通┘
│  ┌业……不善业……善业……不动业
│集谛┤
│  └烦恼………………见…………爱
又│  ┌有馀涅槃
四┤灭谛┤
谛│  └无馀涅槃
│   ┌正道……三十七品……三解脱门
│ ┌甲┤
│ │ └助道…………种种对治及禅定
│ │          ┌四法忍……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
│道│      十┌八忍┤
└谛│     ┌六┤  └四类忍……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
│ ┌正  │心│  ┌四法智……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
│ │道…三│ └八智┤
│ │  十┤    └四类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 │  四│   ┌九无碍
└乙┤  心└十八心┤
│       └九解脱
│   ┌三十七品
└助道 ┤三解脱门……一、空…二、无相…三、无作
└其馀方便对治诸禅三昧
┌苦谛下四行……一无常行…二苦行…三空行…四无我行
│集谛下四行……一集行……二因行…三缘行…四生行
十六行┤灭谛下四行……一尽行……二灭行…三妙行…四出行
└道谛下四行……一道行……二正行…三迹行…四乘行
一切行
【佛学次第统编】
除上正明三无漏学外,关于一切行门,杂叙明之。是为一切行,先总列,次分列。
总列三业、四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
事行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经云:「十二头陀行,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真正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
一、住阿兰若处 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无上道,是为头陀行也。
二、常行乞食 谓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若得食时,或好或恶,不起分别增减之念。若不得食,亦无嫌恨,得与不得,心常平等,是为头陀行也。
三、次第乞食 谓比丘乞食之时,不著于味,不轻众生,不择贫富,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是为头陀行也。
四、一食 谓比丘修道,应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是为头陀行也。
五、节量食 谓比丘所乞之食,常作三分。若见渴乏者,以一分施之。又减一抟食,至空静处,置净石上,施诸禽兽。若不见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尽食。如此则身轻安隐,易消无患,不废行道。若贪心极啖,则腹胀气塞,妨损道业。是故节食,为头陀行也。
六、过中不饮浆 浆,即果浆、密浆之类。谓比丘修道,于种种浆,日若过中,悉不得饮。若饮者,则心乐著,贪求无厌,不能一心修习善法。是故过中不饮浆,为头陀行也。
七、著弊衲衣 谓比丘不贪服饰,不求好衣。但于聚落中,拾陈旧废弃之物,浣濯令净,作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贪新好,则多追求,以损道行,又能招致贼盗。是故著弊衲衣,为头陀行也。
八、但三衣 三衣者,九条、七条、五条,袈娑之衣也。谓比丘少欲知足,衣取盖形,不多不少。如白衣之人,畜种种衣,及外道苦行,裸形无耻,皆不合中道。是故佛弟子,舍此二边,但受三衣,为头陀行也。
九、冢间坐 谓无常苦空之观,是佛法之初门,能令厌离三界。比丘住于冢间,常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则无常不净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冢间坐,为头陀行也。
十、树下坐 谓比丘于冢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皆在树下。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为头陀行也。
十一、露地坐 谓比丘在树下坐,如住半舍,荫覆凉乐,故生爱著。又虑雨漏湿冷,鸟屎污身,毒虫所扰。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随意快乐,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为头陀行也。
十二、但坐不卧 谓比丘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比丘常当安坐,胁不至席,为头陀行也。
不应行
【佛学次第统编】
不应行者,谓一切恶,是不应行,分为不应行及应离之二。
就取行说
【佛学次第统编】
就取行上说,大乘之人应谛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
一、信知成佛之因,即是发菩提心。
二、信知为菩提心根本者,即是大慈悲心。
三、信知究竟之道,即是方便。
现行种子习气
【佛学次第统编】
自一切惑相始终上说,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种:
一、现行 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亦谓之现行法,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二、种子 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因果功能差别。」唯识论述记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然种子说有二种:
一、本有种子 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
二、新薰种子 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薰种子,亦曰始起种子。
唯识论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薰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三、习气 烦恼之馀气曰习气,又云习。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述记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此习气三乘之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断之,佛则全断之也。」
行支
【佛学次第统编】
或有一业,唯感总报,或有一业,通感总别,并是行支也。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别报果也。感当业中,别有一业,唯感别报,谓之别助当业。
二观行
【佛学次第统编】
宗镜录云二观行:
一、寻伺 谓推寻伺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观观之,是名寻伺。
二、真如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亦名唯识观,出宗镜录)
〔一、寻伺〕,谓推寻伺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观观之,是名寻伺。(粗心在缘曰寻,细心分别曰伺。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真如〕,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入道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
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是名报冤行。
(二)随缘行 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故名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 谓愚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所安?若了达者,息念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云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
修行四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
教理行證四法门
【佛学次第统编】
万行广散,摄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摄一切行,而总持于一行。约之不出四种法门,谓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观是,显教中法相、三论、天台、贤首,四宗当之。
二、理 如参禅是,禅宗当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净土宗、律宗当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当之。
教理行果四法
【佛学次第统编】
法宝中有四种:
一、教法 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
心地观经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教行證三法
【佛学次第统编】
教行證三法者:
一、教法 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
二、行法 依教修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
三、證法 依行證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
此三者该收一切之佛法也。
义林章曰:「具教行證三,名为正法。但有教法,名为像法。有教无馀,名为末法。」
境行果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境行果三者:
一、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三性,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谓为境。
二、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识观谓为行。
三、果者,谓有漏之修,能感世间一切之妙果,无漏之修,永灭诸障而得大菩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