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69,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243  244  245  246  247  249  250  251  25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行言
刘行臣
陆行俭
裴行立
僧行明( 鲁 )
释大行( 常精进菩萨 开国公 )
释善行
释智行(别称 般若提婆 )
王行敏
王行周
韦行诠
魏满行
行寂禅
徐师道(太真 文行 )
杨行敏
李行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初为泾阳县令。宣宗猎于苑北,至泾阳,遇樵夫,问县令姓名、为政何如,樵夫言行言性执,尝捕获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帝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及除海州刺史,入谢,帝赐之金紫,取帖示之。
刘行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善画鬼神,精彩洒落。
陆行俭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行俭。汴宋节度使长源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绛州稷山人。裴守真曾孙。重然诺,治兵有法。以军劳累授沁州刺史,迁卫尉少卿。口陈愿治民,试一县自效,除河东令,宽猛时当。擢安南经略使,环王国李乐山谋废其君,来乞兵,行立不受,命部将讨斩之,其国人悦服。徙桂管观察使,迁安南都护。召还,道卒,年四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郡长州人,俗姓鲁。历居五台山、峨眉山,后栖衡山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交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吴郡长洲鲁氏子。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至衡岳爱之。遂栖止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相往来。每谓其友曰。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一日委身鸷兽前。骨肉皆尽。泰为收其遗馀。以阇维之。得舍利。绝圆莹。因撷华酌水。述文以祭。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著。成法檀度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行明。俗姓鲁。吴郡长洲人也。幼从师于本部。后游方问道。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菩萨。皆随心应现。由此登天台陟罗浮。入衡岳游梓潼。属唐季湘之左右割裂。争寻常而未息。靡有宁岁。于是栖祝融峰下有终焉之志。止七宝台。与玄泰布纳为交契。其性之好恶泰亦罔抗其轻重焉。尝谓道友曰。吾不愿随僧崖焚之于木楼。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鱼腹。终誓投躯学萨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可不务乎。屡屡言之都不之信。忽于林薄间委身虓虎前。争竞食之。须臾肉尽。时泰公收其残骼焚之而获舍利。乃撷华酌水为文祭之。辞中明其勇猛能捐内财。破悭法成檀度未舍已舍当舍三轮顿空。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系曰。佛敕比丘施众生食。二世顺益感果非轻。若其明公成大檀度远悭贪也。成大勇猛得无畏也。成三轮空无为功德也。成难舍心净佛土也一掷其躯其利博哉。譬犹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其是之谓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齐州人。每草衣木食。行法华三昧于泰山岩壑中。遂感普贤现身。后自叹以为此生云谢。他生未知。受报何地。因探藏得西方诸经。乃如法进脩。经三七日。忽于一夜。心目洞明。睹琉璃地。及十方佛。如明鉴中像。未几。诏入内廷。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久之示微疾。右胁而逝。葬泰山。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大行。齐州人也。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木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行自叹曰。命且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藏内信手探经。乃获西方圣教。遂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间。于半夜时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见十方佛。犹如明鉴中像。后时诏行入内宫寝于御殿。敕赐号常精进菩萨。受开国公。乃示微疾右胁而终。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焉。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善行师者。晋州人也。少辞桑梓访道东山。长习律仪寄情明咒。温恭俭素利物是心。则净之门人也。随至室利佛逝有怀中土。既染痼疾返棹而归。年四十许。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智行法师者。爱州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汎南海诣西天。遍礼尊仪。至弶伽河北。居信者寺而卒。年五十馀矣。
王行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乐平人。初降高祖,拜潞州刺史、迁屯卫将军。破刘武周,败窦建德。与刘黑闼战,胜后不设防,为刘所掩,不屈被斩。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约武则天朝,官至尚书右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邢州钜鹿人。约高宗初,官至刑、户二部侍郎。
行寂禅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行寂禅师。石霜诸禅师法嗣。
徐师道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会稽人,字太真。精于翰墨。不干仕进。裴行俭尝辟宾幕,授九陇尉,后弃官归。及终,私谥文行。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世次皆不详。曾出使剑州,为郡将所轻忽,甚为慊恨,遂题诗二首于冬青馆。事迹见《诗话总龟》卷四四引《南部新书》。《全唐诗》存诗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