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1,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常坐常行
常修梵行愿
第一空行
通行
减缘减行
舍多寿行
深行
深行阿阇梨
净行者
净行品
净行经
净行梵志
净行者吉祥印
唯愿无行
现行
常坐常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四种三昧中之常坐三昧与常行三昧也。
常修梵行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六。
第一空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空三业之恶之行法谓之空行,空行有大小乘之胜劣,大乘之空行谓之第一。涅槃经一曰:「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通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之异名。以能通达而趣于涅槃也。
减缘减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缘者,指上界四谛与上二界四谛之八谛。行者,指欲界四谛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谛下十六行相之三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谛之三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谛,故谓之减缘。其所以减之者,汎观上下八谛之三十二行相,观智浮漫而不猛利,故自中忍以后渐渐狭其观境,以养成猛利之观智,遂为发真无漏智之算引也。上下八谛之三十二行相,第一回自第一观至第三十一,因而减去第三十二即上界道谛下出之一行相,第二回更自第一观至第三十,因而减去第三十一即上界道谛下行之一行相。如此每一周自下逆次减一行相,终至减第一即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相。即减去者,三十一行相也。减此三十一行相中,每第四周减一谛,故谓之减缘,减于他三周之行相,谓之减行。即减缘七周,减行二十四周,合于三十一周减去三十一行也。第四周谓之减缘者,上下八谛,为所缘之境,三十二行相,为对于此之能缘观解,故减四行相即减所缘之境一谛也。因而逆次减去,每至第四行相,不谓为减行,特附以所谓减缘即减谛之名耳。(参见:行相)
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馀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佛学常见辞汇】
行事的相状。行相有粗有细,如前六识的行相粗而易知,第八识的行相细而难明。
舍多寿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二寿行之一。(参见:二寿行)
深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深秘之行业也。为初地已上之行业。金光明经一曰:「十方诸佛世尊深行菩萨之所护持。」
【佛学常见辞汇】
深秘的行业,亦即初地以上的行业。
深行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初地已上證悟谛理与大日如来同其位之阿阇梨。大日经疏三曰:「若同毗卢遮那智业圆满,是名深行阿阇梨也。」演密钞五曰:「若同毗卢遮那智业圆满者,智即是观自身为大日身业,即观自身同萨埵,若如是者,乃名深行阿阇梨也。」此有十重之深行。
【佛学常见辞汇】
称初地以上證悟真理与大日如来同位的阿阇梨。
净行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梵志。修婆罗门行者之通称也。(参见:梵志)
梵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Brahmaca%rin,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伦记十九曰:「梵者西国音,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婆沙论三十四曰:「婆罗门至彼王所,王言:梵志从何所来?」增一阿含经四十一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演密钞二曰:「梵志者,梵净也。谓以净行为志者名为梵志。」俱舍光记十二曰:「婆罗门,此云梵志。」【又】对尼乾子谓在家之婆罗门云梵志。法华文句记九曰:「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乾。」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论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佛学常见辞汇】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净行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本业经之异名。
净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之略名。
净行梵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梵天行之婆罗门,称曰净行梵志。大日经疏四曰:「火神是净行梵志火祠之所。」
净行者吉祥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大梵天王印之名也。(参见:大梵天)
大梵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Maha%brahman,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初禅天为色界四禅之最初者,故特附以梵天之名,其中分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三者。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大梵天所得之禅定,称为中间禅。位于初禅与二禅中间之禅定也。慧苑音义上曰:「梵谓梵摩,具谓跋滥摩,此谓清净。」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智度论三十五曰:「梵者色界,都名也。」正理论三十一曰:「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初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彼名为尸弃,译言火或顶髻,彼顶上结髻如火,以表入于火光定,故名。彼在初禅天,最先生。故自念我无父母,自然而生,我为娑婆世界之主。法华经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王。」大般若经五百七十曰:「堪忍世界主,持髻梵王。」智度论一曰:「三千大千世界,主持梵天王名式弃。」法华文句二曰:「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呼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彼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来请转法轮。又常在佛之右边,手持白拂,以对于帝释。

【佛学常见辞汇】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唯愿无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得道果必愿行具足,愿大则行亦应大,若仅有愿,而徒望果,无与此相应之行,无有得證果者。此为通教家难净土教之语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只有大愿而没有实行。有愿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愿而无行,是不能證得道果的。
现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行法之略也。
【佛学常见辞汇】
现行法的简称,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谓之种子,由此种子,生色心之法,现苦乐境界,谓之现行。
【俗语佛源】
佛教唯识宗谓八识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现前的色心之法谓之现行,也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实生活中把现在施行的,现在有效的均称为现行,把正在进行和不久前曾进行的活动称为现行活动。如邹韬奋《经历》十:「即偶有微细失检之处,亦可按现有的出版法及其关于言论出版的现行法规,在出版后加以纠正或禁止。」(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