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1,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库司行者
病行
留多寿行
真实行
兼行六度品
起行
修行
修行住
修行门
修行经
修行道经
修行道地经
修行本起经
修行方便禅经
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
库司行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即库子。(参见:库子)。
病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五行之一。以菩萨大悲治众生罪业之大行也。病者喻众生之罪业。大乘义章十二曰:「言病行者,从所治为名,罪业是病,治病之行故名病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示同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留多寿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成就自在之神通者,以愿力与第四禅之定力转感富之业因,而为感寿之业因,以永住于世也。俱舍论二曰:「留多寿行,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于别人,以诸命缘衣体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即入第四边际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感富异熟业,则皆能转招寿异熟果。」
真实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行之一。
【三藏法数】
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兼行六度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行五品之第四。修正观之外兼行布施等六度之位。(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起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往生之行也。善导观经疏三所谓「众生起行,口常念佛,佛即闻之,」是也。
修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佛学常见辞汇】
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
【俗语佛源】
含有实行、修养、实践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实现生活上之统制、调节、规定等则必须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来就有信仰与修行双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故特别重视修行方面,亦因而发展成为详细之戒律条文、生活规范与精神之修养方法。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李君冈)
【三藏法数】
修行者,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无有过失也。
修行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位十住之第三。
【三藏法数】
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修行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谓葬场之南门也。由阿字四转之深义而来。(参见:四转)
修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修行道地经之略名。
修行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修行道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卷,天竺沙门众护撰,西晋竺法护译。有三十品。明五阴等之法相及三乘之行法。论藏也。
修行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后汉竺大力等译。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修行方便禅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乘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三卷,唐智严译。集诸经四十二部,明菩萨之行门六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