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69,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211  212  213  214  215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教行證
教行信證
教行理
教理行果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欲邪行
部行
部行独觉
毕竟空行
虚假行
恶行
雁行
善现行
普贤行者
普贤行愿品
教行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法与修行及證果。依如来之教法而起修行,依修行之功而證悟圣果。与教理行果之四法,惟开合不同耳。一切佛法尽摄在此三者。十地论曰:「第二大愿。有三种:一切诸佛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中略)摄受一切佛菩萨者,所谓證法。(中略)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者,谓修行法。」义林六本(三宝章)曰:「具教行證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馀无馀名为末法。」法华玄义五下曰:「乘有三种,谓教行證。」同释签曰:「五品乘教至六根,六根乘行至初住,初住乘證至妙觉。」
【佛学常见辞汇】
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證是證果。依佛的教法而修行,依修行而證悟圣果。
教行信證
【佛学大辞典】
(书名)教行證文类之外题,是日本真宗所立四法之名。于教行證三法之外,复立信之一法,示真宗之法门,独以信心为最要者。教指无量寿经,行指南无阿弥陀佛,信为信南无阿弥陀佛之信心,證者往生极乐,得涅槃之證果也。彼书有六卷,初四卷明教行信證之四法。因之外题置教行信證之四字。日本见真著。
教行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者,谓从缘而设之教说,行者,谓可剋果之因行,理者,谓从名而诠之理致。法华玄义一下约之于通别曰:「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释签一下曰:「此三中通摄佛法。教则机应相对,行则因果相对,理则名实相对,亦是事理相对。」
教理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力圣道门修證得果之次第,教为佛陀之言教,理为教中所说法之道理,行为顺其道理而修行,果为由其修行之因而得之證果。
【佛学常见辞汇】
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道理,行是顺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于修行而获證道果。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者。又略云教诫律仪。
欲邪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戒之一。淫欲之邪行也。见俱舍论十六。
部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部行独觉也。
【三藏法数】
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
部行独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独觉之一。谓声闻乘中预流一来不还三果之人或为四善根人之最利根,最后證第四阿罗汉果时,离佛边而观飞花等外缘或观十二因缘道理而独自觉者。此种之独觉者,修行中组织数多之部党,如声闻人,故云部行,至證果而独悟,故云独觉。(参见:独觉)
毕竟空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安乐行)
【三藏法数】
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虚假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非真实之行也。谓内心与外相不调之行。又云自力杂毒善。
恶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善之行也。俱舍论十六曰:「一切不善身语意业,如次名身语意恶行。」十地论义记四本曰:「现习恶行,当受大苦。」
【佛学常见辞汇】
恶劣的行为。
雁行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雁行之不乱,喻行列之整齐也。续高僧传二十二曰:「应供列雁行之僧,戒闻叙重受之夏。」又作雁立。敕修清规二曰:「参头领众雁立,插香喝参,三拜,退分东西序后,雁立。」
善现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行之一。(参见:十行)
【三藏法数】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十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一、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三、无瞋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四、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五、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六、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十、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瞋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谓瞋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瞋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行即进趣之义。谓行此行,则能进向于果,名之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挠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普贤行者
【佛学大辞典】
(杂名)修普贤三昧之人也。
普贤行愿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略名。即四十华严经之第四十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