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69,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206  207  208  209  210  212  213  214  21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始行人
明行足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想行识
受诸心行特胜
受体随行
要行
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飞行
飞行仙
飞行夜叉
飞行皇帝
苦行
苦行外道
佛伏苦行外道
始行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久行人而云,新回心忏悔修佛道之人也。
明行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十号之一。梵名婢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依涅槃经之说,明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脚足之义,指戒定慧言。佛依戒定慧之脚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依智度论之说,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之三业也,足者满足之义。三明者,满足身口意之三业,故名明行足。涅槃经十八曰:「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明行足也。」智度论二曰:「婢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中略)行名身口意业,唯佛身口意具足。馀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号之一。(参见:十号)
【三藏法数】
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受用三水要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义净撰。三水者,一时水,二非时水,三触用水也。(参见:三水)
三水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时水,从明相现至午时间得随意饮用之水也。二、非时水,过午后得饮用之净水也。三、独用水,不论时得用之洗净用水也。说见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想行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中之四蕴也,此四蕴皆为心法,故称曰非色之四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受诸心行特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参见:十六特胜)
【三藏法数】
谓既与观慧相扶,若證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是为特胜。
受体随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比丘受戒体后而随处修行也。(参见:受随)
要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主要之行法也。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上曰:「坚固志愿,建立要行。」行事钞下四之二曰:「明诸要行勿过八敬。」
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修行经之异名。
飞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在飞行虚空也。摄于六通中之如意通,神通业者,经行虚空,犹如飞鸟,法蕴足论说之。
飞行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楞严经所说十种仙之一。飞行于空中之仙人也。楞严经八曰:「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飞行夜叉
【佛学大辞典】
(异类)飞行空中之夜叉神。楞严经八曰:「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飞行皇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转轮圣王之别名。以轮王能飞行空中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转轮圣王的别名,因转轮圣王能在空中飞行自在。
苦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Dus!kara-carya又Tapas,又常曰难行苦行,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也。主指佛法以外外道所教之行业。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此思想印度多行之者。观世尊六年苦行之事迹可知。至后世,佛教中之荒行亦云苦行。【又】寺内之净人谓之苦行。传灯录(丰干章)曰:「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宋高僧传(常誉传)曰:「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
【佛学常见辞汇】
很艰苦的修行方法。
【佛学次第统编】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之行法也。专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本属外道,但佛教行者,于正法之下,亦须修习种种之难行苦行也。
【俗语佛源】
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风行禁欲苦行。如佛经上提到的「六师外道」中的尼乾子外道亦称「苦行外道」。当时实施苦行的内容有:裸体、拔发、涂灰、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鸡犬戒、卧冢间等,佛教斥为「无义苦行」。佛教既反对纵欲,也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结果形体枯瘦,并未获得觉悟和解脱,最后毅然放弃了苦行生涯。《释氏西域记》谓:「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即指此事。当然,适当的「苦行」,包括生活俭约、勤于劳作等,可以抑止放逸、贪欲和名利心等,也是值得赞许的。南传佛教提倡的「头陀行」,即僧人行脚乞食,便是一例。又如《高僧传·昙无竭》载:「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勤苦或舍身为人的僧人称为「苦行僧」或「苦行头陀」。宋·洪迈《夷间乙志·法慧燃目》记载:「绍兴五年大旱……苦行头陀潘法慧者,默祷于佛,乞焚右目以施。即取铁弹投诸火,煆令通红,置眼中,燃香其上。香焰才起,行云满空,大雨倾注,阖境沾足。」此外,佛寺专事劳作的净人(未出家者)也称「苦行」。如《景德传灯录·丰干》:「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今亦以「苦行僧」比喻生活及其清苦的人。如:他为了事业,四十多岁还不成家,放弃了一切娱乐,足不出户,过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李明权)
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系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三杖,剪须发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止观辅行十之一曰:「苦行即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犬等戒。」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或有裸形,或卧棘上,或卧板上。(中略)或卧冢间,或蚁垤内,犹如蛇居。(中略)或复有用沙土烟尘,以涂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头首面目,发如螺髻,拳挛而住。或复拔发,或拔髭须。」智度论三十八曰:「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
佛伏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故事)因果经三曰:「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