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1,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苦行
苦行外道
佛伏苦行外道
苦行宿缘经
苦行论师
苦行林
客头行者
信行
信受奉行
信解行證
恒行不共无明
律行
施行
故意方行位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苦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Dus!kara-carya又Tapas,又常曰难行苦行,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也。主指佛法以外外道所教之行业。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此思想印度多行之者。观世尊六年苦行之事迹可知。至后世,佛教中之荒行亦云苦行。【又】寺内之净人谓之苦行。传灯录(丰干章)曰:「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宋高僧传(常誉传)曰:「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
【佛学常见辞汇】
很艰苦的修行方法。
【佛学次第统编】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之行法也。专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本属外道,但佛教行者,于正法之下,亦须修习种种之难行苦行也。
【俗语佛源】
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风行禁欲苦行。如佛经上提到的「六师外道」中的尼乾子外道亦称「苦行外道」。当时实施苦行的内容有:裸体、拔发、涂灰、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鸡犬戒、卧冢间等,佛教斥为「无义苦行」。佛教既反对纵欲,也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结果形体枯瘦,并未获得觉悟和解脱,最后毅然放弃了苦行生涯。《释氏西域记》谓:「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即指此事。当然,适当的「苦行」,包括生活俭约、勤于劳作等,可以抑止放逸、贪欲和名利心等,也是值得赞许的。南传佛教提倡的「头陀行」,即僧人行脚乞食,便是一例。又如《高僧传·昙无竭》载:「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勤苦或舍身为人的僧人称为「苦行僧」或「苦行头陀」。宋·洪迈《夷间乙志·法慧燃目》记载:「绍兴五年大旱……苦行头陀潘法慧者,默祷于佛,乞焚右目以施。即取铁弹投诸火,煆令通红,置眼中,燃香其上。香焰才起,行云满空,大雨倾注,阖境沾足。」此外,佛寺专事劳作的净人(未出家者)也称「苦行」。如《景德传灯录·丰干》:「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今亦以「苦行僧」比喻生活及其清苦的人。如:他为了事业,四十多岁还不成家,放弃了一切娱乐,足不出户,过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李明权)
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系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三杖,剪须发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止观辅行十之一曰:「苦行即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犬等戒。」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或有裸形,或卧棘上,或卧板上。(中略)或卧冢间,或蚁垤内,犹如蛇居。(中略)或复有用沙土烟尘,以涂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头首面目,发如螺髻,拳挛而住。或复拔发,或拔髭须。」智度论三十八曰:「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
佛伏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故事)因果经三曰:「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苦行宿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说佛六年苦行之宿因缘者。摄于佛说兴起行经下。
苦行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出外道小乘涅槃论。
苦行林
【佛学大辞典】
(地名)释尊苦行之地。优楼频螺村也。(参见:优楼频螺)
客头行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在禅院属于知客寮而受其使令之侍者也。见象器笺八。
信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法行而言,自依圣法而行,谓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谓之信行。信行者为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为利根而成思慧。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
信受奉行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也。诸经之终多有斯语。(参见:奉行)
【佛学常见辞汇】
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和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
奉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奉承行持教命也。仁王经末曰:「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胜鬘经末曰:「闻佛所说,欢喜奉行。」维摩经末曰:「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往生论注下曰:「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信解行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佛道之一期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依其法而修习其行,终證得其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其法而修行,最后必能證悟道果。
恒行不共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无明之一。(参见:无明)
律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行也。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的实行。
施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布施之行法也。施物于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布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人家。
故意方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中第三地至第七地之间也。在此位之菩萨,故意起烦恼而济度众生,故名。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西晋竺法护译,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