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69,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201  202  203  204  205  207  208  209  21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行履
行仪
行学
行树
行禅经
行愿
行愿胜义菩提心
行愿品
行愿赞
行愿品疏
行愿品疏钞
行證
行筹
行蕴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行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者进退,履者实践。指日常一切行为,即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吃茶吃饭屙屎送尿。衲僧行履,佛祖不能规,外魔不能乱,头头物物,举足下足,都是道之现成。此古德之言也。
行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事之仪则也。言出家僧侣行为之作法。四分律行事钞上曰:「扬显行仪,匡摄像教。」资持记上一之一释之所谓:「行仪者,谓行事之轨式。以像末之教,不显行仪,安能久住」是也。
行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法修学。指戒定慧之三学也。
行树
【佛学大辞典】
(杂名)成列之树林也。阿弥陀经曰:「七重行树。」同经通赞疏卷中曰:「七重行树,七重宝树,国中行列,常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上栖,众游从故,云七重行树。」
【佛学常见辞汇】
成列的树林。
行禅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简括四种之禅行者。摄于中阿含经四十四。
行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青龙疏下曰:「由行与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论曰:「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禅门一上曰:「有愿而无行,如人欲度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
【佛学常见辞汇】
1。实行和心愿。2。实践自己的愿望。
行愿胜义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第一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馀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行愿品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方广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略称。出于四十华严经卷第四十。说普贤菩萨之十大愿者。
行愿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普贤行愿赞之略称。唐不空译。惟行愿品中普贤自赞之偈,为别出者。与本经之偈,同本异译。
行愿品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清凉大师澄观著。世云贞元疏。
行愿品疏钞
【佛学大辞典】
(书名)又云行愿品随疏义记。六卷,宗密著。解行愿品疏者。
行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与證悟。依于行道而證理也。行者因,證者果。三藏法数十三曰:「如来灭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是名末法。」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和證悟。
行筹
【佛学大辞典】
(物名)生事故或异见时,欲计算两方人员,使各人捉筹而行投票,以票数而知人数。其筹以竹与纸片等作之。释氏要览下曰:「梵音舍罗,此云筹。律有婆罗门问比丘,逝多林住几人?比丘不知。佛言:应行筹。」梵Sala%ka%。
行蕴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造作于有为法之因缘迁流于三世,谓之行。此中除色受想识四者,其他之有为法,名行蕴。五蕴之一。蕴者积集之义,是亦有为法之通名也。俱舍论一曰:「四馀为行蕴。」颂疏一曰:「四者谓色受想识,除四蕴外,诸馀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想应,此五十八法是四蕴馀,总名行蕴。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谓由行蕴摄法多故,偏得行名。」俱舍光记一之馀曰:「问:若于造作,或约迁流,馀四蕴亦名为行,何故行蕴独得行名?解云:其馀四蕴虽亦名行,摄行少故,各受别名。行蕴摄行多故,故得行名。」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之一。(参见:五蕴)
【三藏法数】
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十号也。(参见: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