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69,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98  199  200  201  202  204  205  206  20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四度行法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行性
行果
行雨
行供养
行宗纪
行者
行状
行香
行香本缘
行香仪则
行苦
行苦行论师
行相
四度行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云四度之加行。一十八道之行法,二胎藏界之行法,三金刚界之行法,四护摩之行法,是密教一般之行法也。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间有要事立座时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间,依要事立座时,结五股印,诵吽字,然后却去。传云:念诵之时有要事立座出时,蟠念珠安坛上而出云云。」
行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之大行与佛性也。(参见:行佛性)
行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众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业与果报。果报者必依行业之因。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行宗记下一之一曰:「良以如来行果极圆,究尽众生重轻业性。」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与果报。
行雨
【佛学大辞典】
(人名)频婆沙罗王大臣名。涅槃经谓之雨行。有部毗奈耶谓之行雨。有部毗奈耶四十五曰:「摩竭陀国王舍城王,名曰影胜。以法理人,国无灾患,如馀广说。夫人名胜身,仪貌超绝,国内无比。王之太子,名未生怨。有一大臣,名曰行雨,是大婆罗门种,高胜贵族。」
行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善法而供养佛也。般若经理趣分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舍,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善法以供养诸佛。
行宗纪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八卷,宋释元照著。释南山之戒疏者。
行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语。方丈之侍者。释氏要览上曰:「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今详,若此方行者也。」禅林象器笺八曰:「有发而依止僧寺,称为行者。」【又】(术语)A^carin,修行佛道者。释氏要览上曰:「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佛学常见辞汇】
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
【俗语佛源】
梵语(yogin)的意译。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法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也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如《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今详,若此方行者也。」《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后欲指出行的人。如清·阎尔梅《渔父辞》:「峒山居者笑行者,我自乘船君乘马。」(文贤)
行状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状者形象之义。即谓其行业之形容也。又云行业,行道,行实。但行业言其德行伟业,行道言其德行修道,行实言其行业事实。
行香
【佛学大辞典】
(仪式)行者,施与之义,香者为对佛信心之使((参见:香)),故施与僧而烧之以使劝请佛也。汉书高帝纪曰:「行田宅」,「苏林曰:行音行酒之行,犹付与也。」此事为法会之严仪,非大会不作,作之者多系上位之人。普达王经曰:「佛言:乃昔摩诃文佛时,王为大姓家子。其父供养三尊,父命子传香。」僧史略中曰:「安法师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讲,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同曰:「唐中宗设无遮会,诏五品已上行香,或以然香熏手,或将香末遍行,谓之行香。」【又】烧香谓为行香。敕修清规圣节曰:「烧香侍者覆住持,来早上堂,至五更住持行香。」尚直编曰:「行中仁禅师,每旦行香。至世尊前,于小合中,别取好香一炷进之。」备用清规达磨忌曰:「行者鸣行香钹,维那转身炉前,揖住持上香。」云麓漫钞曰:「遗教经云:比邱欲食,先烧香呗案法师行香定坐而讲,所以解秽流芬也。乃中夏行香之始。」西溪丛语曰:「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每燃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文宗朝省臣奏设斋行香,事无经纪,乃罢。宣宗复释教,仍行其仪。」演繁露曰:「南史王僧达,好鹰犬。何尚之设八关斋,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达。曰:愿郎且放鹰犬。其谓行香次及僧达者,即释教之行道烧香也。行道烧香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以香爇之于炉也。东魏静帝常设法会,乘辇行香,高欢执炉步从。凡行香者,步进前,而周匝道场,仍自炷香为礼。静帝人君也,故以辇代步,不自执炉,而使高欢代执也。以此见行香只是行道烧香,无撒香末事也。」按今作佛事,僧偕主斋者持炉巡坛中,或仪导以出街巷,曰行香,与演繁露说正合。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健达Gandha,译曰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义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备举,且存香称。」俱舍论一曰:「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为六种供养之一。大日经疏十一曰:「随取华等,以心念加之。如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来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议业。」此香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
【三藏法数】
谓栴檀沉水及饮食等香,以其实可嗅闻,故名色也。
行香本缘
【佛学大辞典】
(本生)贤愚经七说:「佛告阿难:过去无量阿僧祇劫,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而勤积之。因得一瓶,于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埋之。后遇疾终,作一毒蛇,守此金瓶。如是展转受形,经一万岁。最后受身,厌心忽生。见有一人通道,呼之曰:吾今此处有一瓶金,用托君,欲供僧作福。设食时,持一阿先提(释为草笼),来取我。彼至日担蛇至寺,著于众僧前,食时已到,僧众行立。蛇使彼人次第赋香,众僧食终,为蛇说法。欢喜转增,得僧之维那到埋金所,尽用馀六瓶金施僧。命终,生忉利天。佛告阿难:尔时持蛇之人则我身是也。是毒蛇,今舍利弗是也。」行事钞下三曰:「贤愚经蛇施金已,令人行香置僧手中。」
行香仪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事钞下三曰:「若行香者,不令妇人指挃掌掌。语令悬放,必不肯者,便可缩手当使过去。若有男子,幸遣行之。尼法反前,为深防罪故。五百问及三千云:不得立受香,因比丘受香,女触其手,欲发罢道。佛言:若立受者,吉罗。」
行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三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为行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苦之一。(参见:三苦)
【三藏法数】
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三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行苦行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参见:外道)附录二十种外道项。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馀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佛学常见辞汇】
行事的相状。行相有粗有细,如前六识的行相粗而易知,第八识的行相细而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