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69,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96  197  198  199  200  202  203  204  20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同行
因行果
因行果德
有相安乐行
有漏行
合行曼陀罗供
合行秘密灌顶
自行化他
自性行
伏惑行因
地行仙
地行罗刹

行一
行一念
同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善知识之一。同心行道之人也。止观四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同辅行曰:「言同行者,己他互同,递相策发,人异行同,故名同行。」五会法事赞下曰:「各留半座乘华叶,待我阎浮同行人。」新华严经七十三说同行之义,举八十四同。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曰:「饶益同梵行者。」
【佛学常见辞汇】
共同修行佛道的人,为三善知识之一。
因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所说之三句义也。第一句菩提心为因,是因。第二句大悲为根,是行。第三句方便为究竟,是果。此三者,摄一切大小显密之诸宗也。
因行果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位之修行与果上之功德也。六度四摄等,为因位之修行,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为果上之功德。
有相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安乐行品分别末世之道俗安乐修行法华之法为身,口,意,誓愿之四种而明之。南岳大师就此安乐行而立有相无相之二门,入定观念为无相安乐行。散心念诵为有相安乐行。万善同归集二曰:「南岳法华忏云: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有相行,二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劝发品具名普贤菩萨劝发品,在法华经最末,劝散心念诵者。南岳之法华忏今不传,故引万善同归集)。
有漏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有漏心所修之行法也。如见道以前之修行,及修道位中杂修静虑之有漏心是也。见俱舍论二十三二十四。(二)谓有漏即行也。有漏法即有为法之意。以行为造作之义,有为之异名也。
合行曼陀罗供
【佛学大辞典】
(修法)合胎藏界与金刚界之曼陀罗而供养之之法会也。
合行秘密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合行胎藏界与金刚界两部之秘密灌顶法也。见自在金刚集。
自行化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自利利他。菩萨之万行不出此二者。法华文句八之一曰:「别论:口业是化他,自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三业之教诏即化他之法。」宗镜录三十四曰:「了一心自行化他。」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自利利他,即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又教化他人。
自性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性行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性行之一。
【三藏法数】
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馀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伏惑行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藏教之菩萨虽伏见思之惑,然修行三祇之因,惑未断尽也。以断此三界之惑,即不能再生于三界,化益众生也。
地行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仙之一。以药饵得长寿,行动地上未得飞行者。楞严经八曰:「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地行罗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地上行动之罗刹也。未得飞行之通者。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乃至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佛学常见辞汇】
在地面上行动的罗刹鬼。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馀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馀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佛学常见辞汇】
指身口意的造作。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佛法,非解不明,非行不达,行继解后,意在此也。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行道人,须具足正行,盖凡夫造业,道人修行,所谓行者。
【三藏法数】
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藏法数】
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行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四一之一。一切之诸行尽归成佛之一行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品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各家以之为明行一之文。(参见:四一)
【三藏法数】
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四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行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信一念而言。一声称南无阿弥陀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