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69,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88  189  190  191  192  194  195  196  19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十无依行
十胜行
十种行愿
十种法行
十种有依行轮
三九行因
三千净行
三行
三妙行
三阶行者
行位三道
三种忍行
三转十二行相
三转法轮十二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十无依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无依止。依行法以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处,然或缘邪见,或依恶缘,其行法有不为功德善之所依止者,此有十种,名为十无依行:一、意业不坏而加行坏者。二、加行不坏而意业坏者,三、加行意业皆坏者,四、戒坏而见不坏者,五、见坏而戒不坏者,六、戒见皆坏者,七、加行与意业,见与戒,皆不坏,而但依止于恶友之力者,八、虽依止于善友之力,而复愚钝,犹如哑羊不能分别事理者,九、于种种之财宝众具,常无厌足,以追求之因缘故,其心迷乱者,十、为众病所逼近,求种种之咒术祠祀,为此因缘,而坏其行者。见大集地藏十轮经五。
十胜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所修之十波罗蜜也。(参见:波罗蜜)。又小乘以梵福为四种胜行((参见:梵福)),加以六种为十种胜行:一、因救母之命而舍自身之命,二、因救父之命而舍自身之命,三、因救如来之命而舍自身之命,四、于正法之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见俱舍光记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即菩萨于十地时所修的十波罗蜜。(参见:十波罗蜜)
梵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福之一。大梵天之福德也。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全阎浮大洲人福,不如轮王一人福。全阎浮提洲与轮王总不如西瞿耶尼一人福,前二大洲总不如东弗于逮一人福,前三大洲总不如郁单越一人福,前四大洲总不如四天王福,如此次第至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禅之梵天梵辅天,总前人天及梵辅天之福不如大梵天王。」
【佛学常见辞汇】
大梵天的福德,为二福之一。
十种行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贤之十大愿也。(参见:普贤)
【佛学常见辞汇】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行愿品)
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礼敬诸佛〕,谓一心运想十方诸佛,如对目前,恭敬慇勤,五体投地。故云礼敬诸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二、称赞如来〕,谓爱乐佛之功德,以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称扬赞叹。故云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谓诸佛如来,为最上福田,当起正信,悉以上妙财法等,所谓最胜华鬘、涂香、赀财、众具,及以勤修善根菩提妙法,皆悉无量,以用供养。故云广修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忏悔业障〕,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兼举也。谓之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若欲忏除业障,即当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故云忏悔业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五、随喜功德〕,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种种所有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六、请转法轮〕,谓十方刹土诸佛,成等正觉,我以身口意业,慇勤劝请转妙法轮,普雨法雨,自他沾洽。故云请转法轮。(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七、请佛住世〕,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善知识,将欲入灭,我悉劝请,久住于世,利乐众生。故云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谓佛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不惜身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乃至成道说法度生,所有法行,悉愿随顺修学。故云常随佛学。(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九、恒顺众生〕,谓常于一切众生,承事供养,如奉师长,如敬父母;凡有病苦,为作良医,乃至贫穷,令得饶富;如是平等随顺利乐。故云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谓发广大心,从初礼敬诸佛,乃至恒顺众生,所有一切广大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愿令常得安乐,乃至究竟成就菩提。故云普皆回向。
十种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法行)
十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三藏法数】
(出辩中边论)
〔一、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
〔二、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三、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谛听〕,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
〔五、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
〔六、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
〔七、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
〔八、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令人乐闻也。
〔九、思惟〕,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不忘也。
〔十、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十种有依行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三九行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三业九品之行业也。
三千净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一念三千妙观之净行也。为天台宗所言。
【佛学常见辞汇】
即修一念三千妙观的净行。
三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间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恶等罪感三恶道之苦者。三不动业,又曰无动行。修有漏之禅定感色界无色界之果者。是为禅定不动之行,故云不动,又感果不动,如福行罪行时,非如异变,故云不动。见智度论八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福行、罪行、不动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业;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恶等之恶业;不动行是四禅、四空处的禅行,也可以说是无漏解脱三昧的出世间行。
【佛学次第统编】
三行者:福行、罪行、不动行。
一、福行 为欲界之善业,当招乐果,是为福行。
二、罪行 为欲界之恶业,当招苦果,是为罪行。
三、不动行 为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意业,执持不动,不属善恶,是谓不动行也。
【三藏法数】
(亦名三种业,出大智度论并王法念处经)
〔一、福行〕,谓因修十善等福报,生欲界天上人间及阿脩罗,享福受乐,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梵语阿脩罗,华言无酒。)
〔二、罪行〕,谓因作五逆、十恶等罪报,生畜生、饿鬼、地狱,责罪受苦,故名罪行。(五逆者,一杀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五破羯磨僧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动行〕(亦名不动行。)谓修世间禅定,报生色界、无色界天,心定不动,故名无动行。
三妙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牟尼,(参见:牟尼)
牟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三阶行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奉三阶佛法者之称。
行位三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道,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三、无学道,證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又】十业道中之贪,瞋,邪见也。见大乘义章五本。
三种忍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身口意三处行忍辱也。见诸经要集中。
【佛学常见辞汇】
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
【佛学次第统编】
诸经要集云三种忍行:
一、身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转十二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十二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有二种:一为教之十二,四谛一一有示劝證之三转而为十二之教法者。二行之十二,三转一一生眼智明觉四种之智者。若以四谛各别论之,四则有四十八行。眼智明觉者,见道十六心中四法智忍为眼,四法智为智,四类智忍为明,四类智为觉。是就见道而解之。又眼者观见之义,智者决断之义,明者照了之义,觉者警察之义(已上二义出婆沙论),又眼以总体之智而名之,智明觉三者,如其次第,以知过现未而名之(慈恩之义),此后一义通于见修无学之三道而解之。婆沙论七十九曰:「眼者谓法忍智,智者谓诸法智,明者谓类忍智,觉者谓诸类智。复次眼是观见义,智是决断义,明是照了义,觉是警察义。」法华玄赞七曰:「一一转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正慧眼,随其次第于去来今苦谛之中生智明觉,如是一转总别四行,三转谛谛皆有十二行相。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如次显示令入见修无学等三。」此二种十二中言十二行。法轮(法华经),十二行相(俱舍论),则以行之十二可为解之本义。天台文句举教行之二义,俱舍论玄赞则单就行解之佛说三转法轮经曰:「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苾刍,此苦圣谛,于所闻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