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1,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行苦
行苦行论师
行相
二种行相
行信
行思
行要
行宣政院
行益
行舍
行脚
行脚僧
行阴
行淫
行堂
行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三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为行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苦之一。(参见:三苦)
【三藏法数】
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三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行苦行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参见:外道)附录二十种外道项。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馀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佛学常见辞汇】
行事的相状。行相有粗有细,如前六识的行相粗而易知,第八识的行相细而难明。
二种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于心内现影像,以之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为见分行相,俱舍为相分行相也。唯识论二曰:「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中略)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述记三本曰:「行相有二:一者见分,如此文说。二者影像相分,名为行相。」俱舍光记一之馀曰:「若依大乘,此行相当相分,此相分是境摄,随变色等,即色等摄。」
行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真宗之名目。念佛曰行,信心曰信。如其次第。即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第十八也。教行信證文类二曰:「其真实行愿者诸佛称名愿,其真实信愿者至心信乐愿,斯乃选择本愿之行信也。」
行思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出家后,诣曹溪谒六祖。祖深器之,为会下之首。师既得道,住青原山静居寺。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什么价?师既得石头希迁付法,唐开元二十八年寂。僖宗谥曰弘济禅师。见传灯录五。
行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之主要者。玄义九上曰:「修行之要,不出定慧。」
行宣政院
【佛学大辞典】
(职位)元顺帝元统二年,革罢广教总管府,置行宣政院于杭州。官有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一人,首领官经历二人,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人,按至元二年,西番寇起,亦置行宣政院。又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中书省理问官,以理僧民之事。
行益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语。行者行食,益者益食。见禅林象器笺十二。
行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善心相应之心所,有称为舍,使心住于平等离掉薄之过者。是于五蕴门属于行蕴,故称为行舍,以别于受蕴所摄之受舍。
【佛学常见辞汇】
行是修行,舍是舍弃,即修行人应舍弃我相和法相,亦即行一步舍一步的修善。
【三藏法数】
谓精进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一切掉举昏沉等障,悉皆舍离也(掉者动也。)
行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僧为修行旅行也。祖庭事苑八曰:「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證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
【佛学常见辞汇】
禅僧为了寻师访友及求證佛法而到处旅行。
行脚僧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旅行之僧也。
行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曰行蕴。旧译曰行阴。(参见:阴)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中之行蕴。
行淫
【佛学大辞典】
(杂语)楞严经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
行堂
【佛学大辞典】
(堂塔)行者之寮室也。又云选僧堂。于行者中选其可为僧者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