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1,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行事钞资持记
行事会正记
行法
四度行法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行性
行果
行雨
行供养
行宗纪
行者
行状
行香
行香本缘
行香仪则
行事钞资持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六卷,宋元照著。解行事钞者。本钞之著述如下:行事钞资持记序解并五例讲义一卷,宋则安述。行事钞诸家记标目一卷,宋怀显集,日本戒月改录。行事钞资持立题拾义一卷,宋道标出。
行事会正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二卷,宋台堪著。解行事钞,与资持记所见异,遂别成一家者。
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之法。四法之一。阿弥陀经元照疏曰:「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的方法。
【三藏法数】
谓戒定慧等诸行之法也。
四度行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云四度之加行。一十八道之行法,二胎藏界之行法,三金刚界之行法,四护摩之行法,是密教一般之行法也。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间有要事立座时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间,依要事立座时,结五股印,诵吽字,然后却去。传云:念诵之时有要事立座出时,蟠念珠安坛上而出云云。」
行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之大行与佛性也。(参见:行佛性)
行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众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业与果报。果报者必依行业之因。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行宗记下一之一曰:「良以如来行果极圆,究尽众生重轻业性。」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与果报。
行雨
【佛学大辞典】
(人名)频婆沙罗王大臣名。涅槃经谓之雨行。有部毗奈耶谓之行雨。有部毗奈耶四十五曰:「摩竭陀国王舍城王,名曰影胜。以法理人,国无灾患,如馀广说。夫人名胜身,仪貌超绝,国内无比。王之太子,名未生怨。有一大臣,名曰行雨,是大婆罗门种,高胜贵族。」
行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善法而供养佛也。般若经理趣分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舍,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善法以供养诸佛。
行宗纪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八卷,宋释元照著。释南山之戒疏者。
行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语。方丈之侍者。释氏要览上曰:「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今详,若此方行者也。」禅林象器笺八曰:「有发而依止僧寺,称为行者。」【又】(术语)A^carin,修行佛道者。释氏要览上曰:「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佛学常见辞汇】
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
【俗语佛源】
梵语(yogin)的意译。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法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也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如《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今详,若此方行者也。」《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后欲指出行的人。如清·阎尔梅《渔父辞》:「峒山居者笑行者,我自乘船君乘马。」(文贤)
行状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状者形象之义。即谓其行业之形容也。又云行业,行道,行实。但行业言其德行伟业,行道言其德行修道,行实言其行业事实。
行香
【佛学大辞典】
(仪式)行者,施与之义,香者为对佛信心之使((参见:香)),故施与僧而烧之以使劝请佛也。汉书高帝纪曰:「行田宅」,「苏林曰:行音行酒之行,犹付与也。」此事为法会之严仪,非大会不作,作之者多系上位之人。普达王经曰:「佛言:乃昔摩诃文佛时,王为大姓家子。其父供养三尊,父命子传香。」僧史略中曰:「安法师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讲,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同曰:「唐中宗设无遮会,诏五品已上行香,或以然香熏手,或将香末遍行,谓之行香。」【又】烧香谓为行香。敕修清规圣节曰:「烧香侍者覆住持,来早上堂,至五更住持行香。」尚直编曰:「行中仁禅师,每旦行香。至世尊前,于小合中,别取好香一炷进之。」备用清规达磨忌曰:「行者鸣行香钹,维那转身炉前,揖住持上香。」云麓漫钞曰:「遗教经云:比邱欲食,先烧香呗案法师行香定坐而讲,所以解秽流芬也。乃中夏行香之始。」西溪丛语曰:「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每燃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文宗朝省臣奏设斋行香,事无经纪,乃罢。宣宗复释教,仍行其仪。」演繁露曰:「南史王僧达,好鹰犬。何尚之设八关斋,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达。曰:愿郎且放鹰犬。其谓行香次及僧达者,即释教之行道烧香也。行道烧香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以香爇之于炉也。东魏静帝常设法会,乘辇行香,高欢执炉步从。凡行香者,步进前,而周匝道场,仍自炷香为礼。静帝人君也,故以辇代步,不自执炉,而使高欢代执也。以此见行香只是行道烧香,无撒香末事也。」按今作佛事,僧偕主斋者持炉巡坛中,或仪导以出街巷,曰行香,与演繁露说正合。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健达Gandha,译曰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气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义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备举,且存香称。」俱舍论一曰:「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为六种供养之一。大日经疏十一曰:「随取华等,以心念加之。如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来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议业。」此香有涂香末香丸香等之别。
【三藏法数】
谓栴檀沉水及饮食等香,以其实可嗅闻,故名色也。
行香本缘
【佛学大辞典】
(本生)贤愚经七说:「佛告阿难:过去无量阿僧祇劫,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而勤积之。因得一瓶,于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埋之。后遇疾终,作一毒蛇,守此金瓶。如是展转受形,经一万岁。最后受身,厌心忽生。见有一人通道,呼之曰:吾今此处有一瓶金,用托君,欲供僧作福。设食时,持一阿先提(释为草笼),来取我。彼至日担蛇至寺,著于众僧前,食时已到,僧众行立。蛇使彼人次第赋香,众僧食终,为蛇说法。欢喜转增,得僧之维那到埋金所,尽用馀六瓶金施僧。命终,生忉利天。佛告阿难:尔时持蛇之人则我身是也。是毒蛇,今舍利弗是也。」行事钞下三曰:「贤愚经蛇施金已,令人行香置僧手中。」
行香仪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事钞下三曰:「若行香者,不令妇人指挃掌掌。语令悬放,必不肯者,便可缩手当使过去。若有男子,幸遣行之。尼法反前,为深防罪故。五百问及三千云:不得立受香,因比丘受香,女触其手,欲发罢道。佛言:若立受者,吉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