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1,分5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佛类词典
一行
一行三昧
一行一切行
一行居集
二十四周减行
二六之难行
二行
二事非行
二寿行
七八行
七支念诵随行法
七加行
七周行慈
七重行树
八由行
一行
【佛学大辞典】
(人名)直隶钜鹿人,姓张,本名遂,初就普寂出家。强记非凡,游诸方究律藏。又得历数算法之秘诀。唐玄宗闻其名,开元三年,敕入禁廷。九年,撰大衍历九卷。十一年,制黄道仪。善无畏来,师就习密教。参与译经。且撰大日经疏。又遇金刚智,受秘密灌顶。十五年,寂于华严寺。年四十五。谥大慧禅师。所著有大日经疏二十卷,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梵天火罗九曜一卷,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宿曜仪轨一卷,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等。见宋高僧传五,佛祖通载十六。【又】(术语)专于一事也。善导之观经疏一曰:「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
【佛学常见辞汇】
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一行: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一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也。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数四曰:「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三昧者。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中略)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六祖坛经曰:「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次,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异名。一心念佛也。文殊般若经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见起信论义记下末,安乐集下,往生礼赞。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于一行而修正定。
【佛学次第统编】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云一行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三藏法数】
(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与毕竟空相应,更无馀行次第,是名一行三昧。
一行一切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一行中具一切之行也。故称之曰圆行。华严天台诸宗所立之妙行,皆是。止观一上曰:「众生有大精进勇猛,佛说一行一切行,则四三昧。」探玄记一曰:「一行即一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参见:圆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行一切行者,谓上根之人,依于一乘圆融之教,建立圆顿之行。圆顿行立,契合一乘,故能于一行中具足一切诸行也。
一行居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八卷,清彭绍升著,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别号知归子。法名际清。因刘遗民高忠宪二公往来修学之地,皆名东林。故题其居曰二林。自号二林居士。居士治古文,言有物而文有则。熟于本朝掌故。所述事状信而有徵,卓然可传于后世。论学之文。精心密意,纪律森然,汇为二十有四卷,名二林居集。居士谈内典之作,亦择言尔雅。不涉语录陋习。字字从性海中流出。发挥净土之精义最多。为佛门之大著作。汇为八卷,名一行居集。
二十四周减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中忍位减缘减行之时,每一周,减一行,则三十一周,为三十一之减行。其四种目之减行,摄收于减缘,故少去七减行,为二十四周减行。
二六之难行
【佛学大辞典】
(杂语)悉多太子十二年之苦行也。
二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行,为我见邪见等迷理之惑。即见修二惑中之见惑也。二、爱行,为贪欲瞋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爱惑为主要,故举一以摄他,即一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识之行动也。涅槃经十五曰:「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智度论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爱多者著乐多缚,在外结使行。见多者,多著身见等行,为内结使缚。」【又】烦恼所知二障之现行也。华严经十二曰:「妙悟皆满,二行永绝。」同疏钞十二曰:「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无故。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即烦恼障。二乘现行涅槃辨利乐事,世尊无彼二事,故云永绝。」【又】唐善导就往生净土之行业分别二种:一、正行,正行弥陀法者,此有五种:一、读诵正行,一心专诵净土之三部经等也。二、观察正行,一心专思想观察净土依正二报之庄严也。三、礼拜正行,一心专礼彼佛也。四、称名正行,一心专称彼佛之名号也。五、赞叹供养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也。二、杂行,除以上五正行而修其馀诸善万行,回向净土之行者。杂行无量,姑对以上五正行而亦明五杂行。读诵杂行乃至赞叹供养杂行也。读诵杂行者除上三部经等,读诵其馀之诸经而回向净土之行,乃至赞叹供养杂行,除阿弥陀佛,而赞叹供养其馀之诸佛菩萨,为往生净土之行也。见观经散善义,选择集二行章。
【佛学常见辞汇】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槃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二行:
一、顿成诸行 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愿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
二、遍成诸行 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顿成诸行〕,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
〔二、遍成诸行〕,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行布法门者,谓诸法门行列排布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差别行〕,谓遍依诸位各别而修,是名差别行。(诸位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也。)
〔二、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馀行也。)
二事非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指樗蒲围棋与种种歌舞伎乐。律宗所谈。
二寿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留多寿行,是阿罗汉舍福而延长其寿之法也。阿罗汉,为成就神通,心得自在者,或于僧众或于别人布施诸命缘之衣钵等,施已发愿,即入第四禅定,从定起已,心念口言凡我感能富果报之业,愿皆转招寿命之果报。彼时招能富果之业,即转招寿命之果。二、舍多寿行,是阿罗汉灭寿命而增长富福之法也。阿罗汉如前布施僧众了,发愿,即入第四禅定,从定起已,心念口言,凡我招寿果之业,愿皆转招富果。彼时招寿果之业,即转招富果。见俱舍论二。
七八行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七觉支,八正道之行法也。
七支念诵随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之略名。
七加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方便之别名。
【佛学常见辞汇】
七方便的别名。
七周行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中第二为慈悲观,是使多瞋之众生修慈悲而对治瞋毒也。而行之之境分为七种,以三乐与之。是曰七周行慈。周者周遍,于怨亲周遍平等也,又周遍而行之也。七境者,一、上品之亲,二、中品之亲,三、下品之亲,四、中人非冤亲,五、下品之冤,六、中品之冤,七、上品之冤也。三乐者,上乐中乐下乐也。如是之境分七种。向其境运与乐之念也,其中向上亲与上乐最易故以为最初。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周者,周遍也。佛为多瞋众生,令修众生缘慈之观而对治之,不出七境,先亲而后冤者,从易而至难也。若以平等之心观之,何冤何亲,于此七境,境境悉以三乐与之,使冤亲无间,故先假作此观,以破瞋障。而于众生,实未得其乐也。(多瞋者,谓于违情之境,多所忿恨也。众生缘慈者,谓缘念一切众生如父母等想,慈悯爱念,而与其乐也。从易至难者,谓亲与乐则易,而冤则难也。三乐者,谓佛之乐为上乐,菩萨之乐为中乐,诸天之乐为下乐也。)
〔一、上品亲〕,上品亲谓己之父母师长也。
〔二、中品亲〕,中品亲谓己之兄弟姊妹也。
〔三、下品亲〕,下品亲谓己之朋友知识也。
〔四、中人〕,中人谓非己之冤,非己之亲也。
〔五、下品冤〕,下品冤谓曾害己之朋友知识者也。
〔六、中品冤〕,中品冤谓曾害己之兄弟姊妹者也。
〔七、上品冤〕,上品冤谓曾害己之父母师长者也。
七重行树
【佛学大辞典】
(杂名)极乐国土之宝树也,行列七重。故曰七重之行树。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七宝周匝围绕。」
八由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八正道也。是为圣者之所由行,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