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6,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蹑足
走相
昼行
躞蹀
马路
连蹇
踆踆
颠蹶
稳步
道地
勤行
布武
小路
错行
神足
《國語辭典》:蹑足(躡足)  拼音:niè zú
1.踩别人的脚,或以此表示有所示意。如:「蹑足附耳」。
2.以脚尖著地,轻轻的走。如:「他蹑足而过,深恐吵醒了熟睡的爷爷。」
3.参与其中。《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蹑足行伍之閒,而倔起什伯之中。」
《漢語大詞典》:走相
(1).犹走样。 吉学霈 《婆媳之间》:“这镜子有多好,照出来的自己一点也不走相。”
(2).行走的姿势。 蒯斯曛 《悼亡集》:“由那左手不动只有右手在勤勤地前后挥动的走相看来,他知道来的这位是本镇董事的寄子。”
《漢語大詞典》:昼行(晝行)
(1).古人以在本乡或旧地做官为衣锦昼行。昼行,谓白日行游,炫耀于人。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魏国 既建,为尚书,出为 雍州 刺史, 太祖 谓 既 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 唐 柳宗元 《谢赐时服表》:“裁缝而为衣服,固可昼行。” 宋 方岳 《秀锦楼赋》:“皇畀予以左竹兮,岂锦衣之昼行。”参见“ 昼锦 ”。
(2).白天行走或行路。宋书·天文志一:“日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故日长;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长。” 唐 张谓 《湖上对酒行》:“夜坐不厌湖上月,书行不厌湖上山。”宋史·外国传六·于阗:“上询以在路几时,去此几里。对曰:‘涉道一年,昼行暮息,不知里数。’”
《漢語大詞典》:昼锦(晝錦)
汉书·项籍传载 秦 末 项羽 入 关 ,屠 咸阳 。或劝其留居 关中 , 羽 见 秦 宫已毁,思归 江 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史记·项羽本纪作“衣绣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北史·毛鸿宾传:“ 明帝 以 鸿宾 兄弟所定处多,乃改 北地郡 为 北雍州 , 鸿宾 为刺史。詔曰:‘此以昼锦荣卿也。’” 前蜀 贯休 《送友人及第后归台州》诗:“嫖姚留不住,昼锦已归迟。” 清 吴伟业 《项王庙》诗:“凄凉思昼锦,遗恨在 彭城 。”
《國語辭典》:躞蹀  拼音:xiè dié
1.小步行走的样子。汉。卓文君〈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也作「踕蹀」、「踥蹀」。
2.马行走的样子。唐。白居易〈和朝回与王鍊师游南山下〉诗:「躞蹀退朝骑,飘飘随风裾。」
《國語辭典》:马路(馬路)  拼音:mǎ lù
宽阔平坦可行车马的道路。《左传。昭公二十年》:「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
《漢語大詞典》:连蹇(連蹇)
亦作“ 连褰 ”。
(1).行走艰难貌。语本《易·蹇》:“往蹇来连。” 王弼 注:“往来皆难。” 汉 扬雄 《反离骚》:“骋驊騮以曲囏兮,驴骡连蹇而齐足。”
(2).引申指遭遇坎坷。汉书·扬雄传下:“ 孟軻 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连蹇,难也,言值世之屯难也。” 唐 卢照邻 《怀仙引》:“山块轧,磴连褰。攀石壁而无据,泝泥谿而不前。” 宋 石介 《三豪诗送杜默师雄》:“ 永叔 亦连蹇,病鸞方騫腾。” 清 王士禛 古夫于亭杂录卷三:“是时 文友 已前殁,而 柏乡 罢相久矣, 江 陈 亦连蹇不遇。”
《國語辭典》:踆踆  拼音:qūn qūn
迟疑不前的样子。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漢語大詞典》:颠蹶(顛蹶)
亦作“ 颠蹷 ”。
(1).颠倒失次。管子·小匡:“ 桓公 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 小白 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於下,以为天子羞。’”
(2).倒仆;跌落。战国策·齐策三:“颠蹶之请,望拜之謁,虽得则薄矣。” 鲍彪 注:“颠,倒;蹶,僵也。言其请救之急。”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芘之而误者,譬如荫朽树之被笮也,彼尚不能自止其颠蹶,亦安能救我之碎首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颠蹷。” 何垠 注:“颠,倒也。蹙音厥,僵也。”
(3).困顿挫折。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 磻叟 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 爱州 。 磻叟 虽至颠蹶,輒不敢以其道自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早年气盛,鋭於进取,自谓卿相可立致,卒致颠蹶。”
(4).覆亡;毁灭;失败。明史·曹文诏周遇吉等传赞:“ 曹文詔 等秉驍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 清 顾炎武 《天津》诗:“呜呼事一乖,宇宙遂颠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湘路纪事》:“倘第一问题即遭颠蹶,将来牵动全局,貽笑远人,万万无以自解。”
(5).犹颠狂。朱子语类卷一○四:“如今都教坏了后生,箇箇不肯去读书,一味颠蹷没理会处,可惜!可惜!” 明 刘基 《天说下》:“是故瘥癘夭札,人之病也,狂乱反常,颠蹶披猖,中天之病气而不知其所为也。”
(6).动荡不平貌。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萃》:“雀行求食,出门见鷂,颠蹶上下,几无所处。” 宋 秦观 《海康书事》诗之九:“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
(7).指行走不平稳貌。 许杰 《台下的喜剧》:“ 二木 老婆紧抱起她的小孩,在密集着板凳的中间,颠蹶的走出。”
《漢語大詞典》:稳步(穩步)
(1).步履平稳地行走。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2).有把握地按一定步骤进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章:“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 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國語辭典》:道地  拼音:dào dì
1.事先说明,预留地步。《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唐。颜师古。注:「为之开通道路,使有安全之地也。」
2.实在的、真正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老和尚在里头看见徒弟引得个小夥子进来,道:『是个道地货来了。』」也作「地道」。
3.招呼。《孽海花》第一九回:「如素云是袁尚秋替他招呼,怡云是成伯怡代为道地,老先生还自鸣得意,说是风尘知己哩!」
《國語辭典》:勤行  拼音:qín háng
旧时对旅店饭馆仆役的统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跑堂儿的说是勤行,讲的是提茶壶、端油盘、抹桌子。」
《漢語大詞典》:布武
(1).足迹分散不重迭。谓疾走。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布武,谓每移足各自成迹,不相躡。” 孙希旦 集解:“趋有疾趋,徐趋二法……堂上接武即徐趋,堂下布武即疾趋也。”新唐书·董晋传:“古者服冠冕,以佩玉节步。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君前趋进而已。”
(2).泛指行进,行走。 唐 刘禹锡 《赠别君素上人诗引》:“斯言也,犹示行者以室庐之奥耳,求其经术而布武,未易得也。”
《國語辭典》:小路  拼音:xiǎo lù
1.大道以外较小的途径。《三国演义》第三○回:「伪作淳于琼部下败军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蒋奇军马。」《薛仁贵征辽事略》:「转山约行二十里,仁贵自思,这般小路,却奔那里去?」
2.捷径。《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操从其言,带曹洪、李典、毛玠、吕虔、于禁、典韦六将,选马步二万人,连夜从小路进发。」《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要走直路,不好贪图近便,走那小路。」
分類:小路行走
《漢語大詞典》:错行(錯行)
(1).交替运行。礼记·中庸:“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朱熹 集注:“错,犹迭也。”鹖冠子·泰录:“夫错行合意,扶义本仁。积顺之所成,先圣之所生也。”
(2).谓错乱失常。《穀梁传·隐公九年》:“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史记·儒林列传:“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3).错杂在一起行走。 晋 皇甫谧 高士传·李宏:“斑白不负担,男女不错行。”
《漢語大詞典》:神足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来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晋 法显 佛国记:“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最前礼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明律·释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参见“ 六通 ”。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