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馀事。亦深于文章。有草集传士林。尝撰海东高僧传。 时李东观允甫言。有嘿行者。不知族氏。年可五十。或为髡。或为头陀。不念经。不礼佛。终日宴坐瞑如也。有候之者。无贵贱不举目改观。问其名不应。问从甚处来亦不应。故以嘿行者名焉。居归正寺别区。时予𨗁在龟城。道人存纯谓予言。行者尝冬月数一座具。著一衲衣。衲中无虮虱。坐冰突上。寒色不形。学道后进。抱册往从质疑者。无不委细开说。方大寒恐其冻也。候出时。遣房子急爇柴头。温其突而去。行者来观之。无喜愠色。徐出户。拾石砾填突口。泥其灰涂隙。而上宴坐如初。自是不复遣温也。尝斋时食。菜不用酱。又不禁午后食。值幸则食之。或至七八日不食。自言凡名山有圣迹。无不游观。予往见不交一言。后乙丑岁冬十月。游窟岩寺。寺僧曰。近嘿行者。来陟鹯嵓。乐之。就石窟搆一小庵。躬负石等阶。新开磴道。自山下至窟。置三百馀层。无一石动摇者。时闻斋鼓。下来饭食。至十馀日不下。因往候焉。片石上有七言颂。是行者所作。其言颇涉神仙事。庚午岁。以定戎分道乘传复至龟城。问行者今在何所。城人云。顷往奉州三角山门岩居焉。去岁夏月住窒岩寺。时谓寺僧曰。有思自北方来萃此城。因下山入城。乘城上巡行而出。城人皆见之。后有鬼火。昼伏昏起。其色青。小大不等。或入人家。或聚园树。或飞空中。城人击鸣[咒-几+尤]以噪之。守夜不眠。如是过数日方止。时余之妻息。下在是城。问之果然。后有僧益芬。来告余。近往三角山。见行者无小恙好在。近旁村民。恐行者之去。相与修宅。所住草屋。日夕供护焉。将告别。行者谓芬曰。大都修行者。不以寒若易其志。今之修行。必欲高楼屹殿庇其徒。美食细服供其身。出入公卿士大夫之门。谕以造寺息利。为得福多。屠割平民。乌在其为修行者欤。汝勉之无忽也。芬佩服焉。东观言如此。因撰传以补僧史之阙焉(补闲集)。
客头行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在禅院属于知客寮而受其使令之侍者也。见象器笺八。
库司行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即库子。(参见:库子)。
能行者
【佛学大辞典】
(人名)六祖大师名慧能,初在五祖之下为行者。因而称为能行者。
净行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梵志。修婆罗门行者之通称也。(参见:梵志)
梵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Brahmaca%rin,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伦记十九曰:「梵者西国音,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婆沙论三十四曰:「婆罗门至彼王所,王言:梵志从何所来?」增一阿含经四十一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演密钞二曰:「梵志者,梵净也。谓以净行为志者名为梵志。」俱舍光记十二曰:「婆罗门,此云梵志。」【又】对尼乾子谓在家之婆罗门云梵志。法华文句记九曰:「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乾。」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论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佛学常见辞汇】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净行者吉祥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大梵天王印之名也。(参见:大梵天)
大梵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Maha%brahman,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初禅天为色界四禅之最初者,故特附以梵天之名,其中分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三者。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大梵天所得之禅定,称为中间禅。位于初禅与二禅中间之禅定也。慧苑音义上曰:「梵谓梵摩,具谓跋滥摩,此谓清净。」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智度论三十五曰:「梵者色界,都名也。」正理论三十一曰:「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初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彼名为尸弃,译言火或顶髻,彼顶上结髻如火,以表入于火光定,故名。彼在初禅天,最先生。故自念我无父母,自然而生,我为娑婆世界之主。法华经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王。」大般若经五百七十曰:「堪忍世界主,持髻梵王。」智度论一曰:「三千大千世界,主持梵天王名式弃。」法华文句二曰:「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呼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彼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来请转法轮。又常在佛之右边,手持白拂,以对于帝释。

【佛学常见辞汇】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普贤行者
【佛学大辞典】
(杂名)修普贤三昧之人也。
卢行者
【佛学大辞典】
(人名)六祖慧能,姓卢氏,初在五祖弘忍下修道。称为卢行者或卢居士。行者者,有发之修行者也。传灯录三五祖章曰:「问衣法谁得耶?师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
一分奉同梵行者
【三藏法数】
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得安心修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