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平行叶脉(平行叶脉)  拼音:píng xíng yè mài
叶面上较大叶脉都与中肋平行者,称为「平行叶脉」。如单子叶植物的叶脉即为平行叶脉。
《国语辞典》:四双八辈(四双八辈)  拼音:sì shuāng bā bèi
佛教修行者的八种果位。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向是指还在过程的阶段,果是已證得的阶位,合一向一果是一双,故称为「四双八辈」。《长阿含经》卷二:「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也称为「八贤圣」、「四向四得」、「四向四果」。
《国语辞典》:观想念佛(观想念佛)  拼音:guān xiǎng niàn fó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修行者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形像、功德的方法。修行者可由此方法得證三昧的境界或往生净土。
《国语辞典》:三十七道品  拼音:sān shí qī dào pǐn
佛教谓使修行者达到觉悟的方法,共分七类三十七项。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合称。《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
《国语辞典》: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  拼音:yú jiā shī dì lùn
佛教典籍。无著者。唐代玄奘译,百卷。内容总述唯识理论及瑜伽行者修行的经验历程、成就的果位。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本论在玄奘之前已有部分的汉译,如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菩萨戒经》九卷、南朝陈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卷皆是。也称为「十七地论」。
《国语辞典》:自崖而反  拼音:zì yá ér fǎn
比喻超然独往,送行者望尘莫及。《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国语辞典》:走魔入火  拼音:zǒu mó rù huǒ
1.修行者将禅修生起的幻境和现实世界混淆的精神症状。《红楼梦》第八七回:「大夫道:『这是走魔入火的缘故。』」也作「走火入魔」。
2.比喻过分沉溺于某事。如:「她迷信过度,似乎有点走魔入火了。」也作「走火入魔」。
《国语辞典》:吸热反应(吸热反应)  拼音:xī rè fǎn yìng
化学反应之进行,需由外界供给能量才能进行者,称为「吸热反应」。如植物将二氧化碳及水合成糖时,需要太阳能;若没有太阳能,则二氧化碳和水无法合成糖,故光合作用就是一种吸热反应。一般而言,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作用都是吸热反应。
《国语辞典》:行成功满(行成功满)  拼音:xíng chéng gōng mǎn
修行者功业圆满,得道成仙。金。王哲〈夜行船。王哲害风都不管〉词:「一炷名香经十卷。三千日,行成功满。稳驾祥云,独通霄汉。」也作「行满功圆」。
《国语辞典》:一行三昧  拼音:yī háng sān mèi
佛教修行者的一种修行境界。修行者先是专心念一佛名,然后是生起诸佛的心境,进而知道离心无佛,将心系缘法界,安住在一切平等,没有障碍,没有形相的襌定境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国语辞典》:般舟三昧  拼音:pán zhōu sān mèi
佛学上指一种定的境界。修行者以七日或九十日为期,不间断地唱阿弥陀佛的修行,藉以达到定的境界。臻此境界时,能见十方诸佛站立在前面。
《国语辞典》:在家修  拼音:zài jiā xiū
在家的修行者。如:「他退休后,每天跟几位在家修的谈论习佛的心得,受益不少。」也称为「在家出家」。
《国语辞典》:八大人觉(八大人觉)  拼音:bā dà rén jué
1.一种佛教修行者所用的忆念思惟法门,其忆念思惟的内容有八项。也称为「八大人念」、「八念」、「大人八念」。
2.诸佛所觉知而能使众生證入涅槃的八种条件:一少欲、二知足、三乐寂静、四勤精进、五守正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大乘义章》卷一三:「八大人觉,佛是大人,诸佛大人觉知此法为涅槃因,名大人觉。」
《国语辞典》:法华三昧(法华三昧)  拼音:fǎ huā sān mèi
一种使修行者證悟真理的定境。
《国语辞典》:界箍儿(界箍儿)  拼音:jiè gū ér
行者用来束头发的圈子。《水浒传》第三一回:「解开头发,摺叠起来,将界箍儿箍起,挂著数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