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办事处(辦事處)  拼音:bàn shì chù
处理公事的房间。如:「请问贵公司的办事处在那里?」也称为「办公室」。
《國語辭典》:办公室(辦公室)  拼音:bàn gōng shì
处理公事的房间。如:「他还待在办公室里吗?」也称为「办事处」。
《漢語大詞典》:单一制
“复合制”的对称。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行政区域)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国家结构制度。中央有最高权力,地方的权力是中央授予的。全国只有一个中央、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在国际交往中是单一的主体。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类型。中国的国家结构是单一制。
《國語辭典》:大行政区(大行政區)  拼音:dà xíng zhèng qū
指介于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行政区,为行政区的最大一级。西元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四年,大陆上共分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
《漢語大詞典》:赤铁主义(赤鐵主義)
旧指用暴力进行政治斗争的主张。 清 秋瑾 《宝刀歌》:“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
《漢語大詞典》:刺史州
宋 代的行政区划之一,亦为统辖该州之职官名。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三·地理志一:“ 汝州 本防御州。案 宋 制,州有四等:曰节度州,曰防御州,曰团练州,曰刺史州。志称军事者,即刺史也。春明退朝録云:‘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以此推之,防御、团练州,必皆四品矣。”参见“ 刺史 ”。
《國語辭典》:刺史  拼音:cì shǐ
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漢語大詞典》:清平官
唐 南诏 王以下最高行政官员。有坦绰、布燮、久赞之分,共六人。相当于 唐 朝的宰相。 唐 元稹 《蛮子朝》诗:“清平官击金呿嵯,求天叩地持双珙。” 唐 樊绰 蛮书·南蛮条教:“清平官六人,每日与 南詔 参议境内大事。”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南蛮清平官,犹国家之宰相也。”
《漢語大詞典》:十八省
清 康熙 时分 长城 以南行政区为十八省,即 河北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甘肃 、 福建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后沿用为 中国 内地代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编》:“﹝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鑑。”
《漢語大詞典》:设政(設政)
施行政令。《淮南子·泰族训》:“圣王之设政施教也,必察其终始。”
《漢語大詞典》:水达达(水達達)
(1).我国古代部族名,为鞑靼族之一部。不事耕稼,以鱼为食。散处于今 黑龙江省 佳木斯 、 兴凯湖 以东,包括 苏联 境内 黑龙江 下游两岸及 乌苏里江 东岸地区。以居近水滨,故有此名。
(2). 元 代路(地方行政区划)名。 元 中叶分 开元路 置。辖境内居民为 水达达 部族,故以部族名作为路名。元史·地理志二:“﹝ 辽阳 ﹞ 合兰府 水达达 等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 元 初设军民万户府五。”
《漢語大詞典》: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員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漢語大詞典》:人民政府
我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通称。
《漢語大詞典》:商曹
掌管商业的行政机关。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五章:“商曹掌商货之运输。”
《國語辭典》:三权分立(三權分立)  拼音:sān quán fēn lì
法国学者孟德斯鸠著《法意》一书,主张三权分立的学说,将国家统治权分成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各自独立,互相制衡。该书影响现代宪政主义发展甚深。
《国语辞典》:警备区(警备区)  拼音:jǐng bèi qū
战区依行政区域或实际需要而划定的警备区域,此为进行总体战的地区性联合组织。通常省设警备区,行政区设警备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