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路人  拼音:lù rén
路上的行人,不相关的人。唐。杜甫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之三:「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唐。许浑 途经秦始皇墓诗:「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漢語大詞典》:道行
1.僧道修行的功夫。 晋 支遁 《五月长斋诗》:“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门僧 曇照 道行甚高,能知休咎。”红楼梦第一○一回:“这个散花菩萨,根基不浅,道行非常。”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还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严守秘密,道行远不及他的父亲了。”
2.泛指一个人的涵养。《小说月报》1981年第4期:“他倒了一杯白开水,点燃了一支廉价烟,坐在靠背椅上,慢慢抽,慢慢呷,想享点清福。但是,他没有那道行;心头一股气,被喉咙结塞住了,在胸膛里窜来窜去,不得平静。”
3.谓能力、本领。 老舍 《神拳》第四幕:“好嘛,咱年纪轻,道行浅,压不住台呀!” 艾明之 《火种》第四章:“他在店伙当中,毕竟资历最浅,道行最低呵!”
《漢語大詞典》:行人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國語辭典》:行事  拼音:xíng shì
1.行为举止。《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太史公曰》:「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红楼梦》第六三回:「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
2.办事、做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夫修德以锡符,奉命以行事。」《三国演义》第三回:「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
《漢語大詞典》:行人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國語辭典》:行人  拼音:xíng rén
1.在路上走的人。唐。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这一条街上,……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
2.出外打仗或远游的人。唐。王建〈望夫石〉诗:「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3.使者的通称。《荀子。侈靡》:「行人不可以有私。不有私,所以为内因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4.媒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
5.职官名。掌朝觐聘问,接待宾客之事。
《漢語大詞典》:乌鹊(烏鵲)
(1).指喜鹊。古以鹊噪而行人至,因常以乌鹊预示远人将归。 唐 杜甫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诗之二:“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鴒。” 仇兆鳌 注:“按《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 宋 戴复古 《镇江别总领愚子催归》诗:“老妻悬望占乌鹊,愚子催归若杜鹃。” 金 元好问 《送钦叔》诗之五:“遥知慈母心,已为乌鹊喜。”
(2).特指神话中七夕为牛郎、织女造桥使能相会的喜鹊。 唐 李邕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来。” 唐 李商隐 《辛未七夕》诗:“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凤凰翼以翳车兮,命乌鹊以筑梁。”
(3).乌鸦和喜鹊。《楚辞·九章·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王逸 注:“燕、雀、乌、鹊,多口妄鸣,以喻谗佞。”晋书·李士业传:“通街大树上有乌鹊争巢,鹊为乌所杀。”隋书·孝义传·郭儁:“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
(4).指乌鸦,乌鸟。《淮南子·说林训》:“赤肉悬则乌鹊集,鹰隼鷙则众鸟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 唐 李峤 《鉴》诗:“月中乌鹊至,花里凤皇来。”
《國語辭典》:送行  拼音:sòng xíng
1.送人远行。唐。韩翃 送陈明府赴淮南诗:「年华近逼清明,落日微风送行。」《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正要打轿到陆制军那里送行,可巧教士已到。」
2.饯别、饯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起初这些往来的閒汉姊妹,都来送行。」《儒林外史》第一回:「秦老又走回家去,取了些酒肴来替王冕送行,吃了半夜酒回去。」
《國語辭典》:传舍(傳舍)  拼音:zhuàn shè
1.驿站所设供行人休息的房舍。《史记。卷九七。郦生传》:「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范滂传》:「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2.战国时安置食客的宿舍。《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
《國語辭典》:分流  拼音:fēn liú
1.支流、自本流分出之流。
2.分开而行。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汉。班固幽通赋〉:「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
《漢語大詞典》:征车(徵車)
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 清 方文《送刘孔安北上》诗:“大云起幽壑,徵车来何迟!” 清 顾景星 《〈楝亭诗钞〉序》:“不佞徵车来 长安 ,晤 子清 如临风玉树。”
《國語辭典》:清跸(清蹕)  拼音:qīng bì
旧时天子出行,清洁道路,使人民避开。《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帝晖膺顺动,清跸巡广廛。」《周书。卷四十五。儒林传。序》:「帝于是服衮冕,乘碧辂,陈文物,备礼容,清跸而临太学。」
《國語辭典》:便道  拼音:biàn dào
1.马路两旁供行人走的道路。
2.便捷的路。如:「这是通往泰山的便道。」
3.顺路。《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郅都传》:「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4.便说。如:「朋友重情谊,只要是合于礼法的事,便道是赴汤蹈火,亦不推辞。」
《國語辭典》:通行  拼音:tōng xíng
1.通过,畅行无阻。《尉缭子。分塞令》:「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
2.普遍应用。《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
3.习以为常。《汉书。卷七六。张敞传》:「广川王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刘调等通行为之囊橐,吏逐捕穷窘,踪迹皆入王宫。」
《漢語大詞典》:红亭(紅亭)
(1).红色的亭子。 唐 孙逖 《宴越府陈法曹西亭》诗:“公府西巖下,红亭间白云。” 唐 韩愈 《合江亭》诗:“红亭枕 湘江 , 蒸水 会其左。”
(2).犹长亭。路途中行人休憩、送别之处。 唐 岑参 《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诗:“无计留君住,应须绊马蹄;红亭莫惜醉,白日眼看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 杜子充 唱]休惊惧。夫人,吾当走马红亭路。你转船归去、转船归去。”
《漢語大詞典》:道眼
(1).佛教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观之,则无足取也。若以道眼观之,则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说·巧艺》:“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旷野中行人踩出来的小路。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开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后来风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离开道眼,我们就在荒草甸子里转游开了。”
(3).办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个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烟消火灭。”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来呀!留在肚子里叫它生小崽呀!”
(4).指达到目的的途径。 梁斌 《播火记》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连我也不看在眼里。道眼儿越走越窄,窄到挤不过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桦 《小英雄雨来》一:“ 雨来 听出 铁头 话里面有道眼,就折转身,朝着河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