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理脉(理脈)
指人体的血管脉络。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漢語大詞典》:壅肿(壅腫)
(1).因血管堵塞等原因而引起的肿胀。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则民病血壅肿,目不明。”
(2).喻不成材,不合尺度。 清 朱仕琇 《答邓副使悔庵书》:“窃 仕琇 壅肿弃材,不中尺度。”
《國語辭典》:血压(血壓)  拼音:xiě yā
血液施于血管壁的压力。心脏收缩时压力较高,为收缩压;放松时,血压减小,为舒张压。测量血压可预防心脏血管类的疾病。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约在一一○至一四○,舒张压约在七十至九十毫米水银柱之间。
《漢語大詞典》:毛脉(毛脈)
须发与血脉。国语·楚语上:“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於手拇、手脉。” 韦昭 注:“毛,鬚髮。”一说为细血管。借指隐蔽细微之处。 宋 唐庚 《讯囚》诗:“推穷见毛脉,那可口舌争!”
《国语辞典》:张脉(张脉)  拼音:zhàng mài
血管膨胀、突起。《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乾。」
《漢語大詞典》:败血(敗血)
中医指败坏之血。多指溢于血管外,积存于组织间的坏死血液。又叫恶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
《國語辭典》:杂音(雜音)  拼音:zá yīn
因故障或受干扰所发出不正常的声响。
《國語辭典》:静脉(靜脈)  拼音:jìng mài
在体循环系统,将失氧血自身体各部输回心脏的血管,功用与动脉相反。
《漢語大詞典》:张脉偾兴(張脈僨興)
谓血管膨胀,青脉突起。张,通“ 胀 ”。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 杜预 注:“气狡愤於外,则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后以指因冲动而举措失宜。
《國語辭典》:微血管  拼音:wéi xiě guǎn
连于动脉末梢与静脉始部的微丝血管。呈网状,经此使氧气及营养物进入组织间,二氧化碳和废物进入血液。也称为「毛细血管」。
《国语辞典》:外出血  拼音:wài chū xiě
因血管破裂或其他原因,以致血液流到身体外面。如咯血、鼻出血、皮肤外伤出血等。
《国语辞典》:血栓  拼音:xiě shuān
1.血液中由于血小板增多或血脂肪过高,增加血液的凝固性,而在血管中或心脏内形成固体凝著状态的物质,使血管硬化、缩小,阻碍血液循环,或脱落后堵塞其他部分的血管,此物质即称为「血栓」。
2.血管发生栓塞的病症。形成因素包括血管损伤、正常血流的改变和由于炎症、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内膜或心内膜损害。
《国语辞典》:凝血现象(凝血现象)  拼音:níng xiě xiàn xiàng
血液流出血管外,自动凝固成血块的现象。血液一与外界环境接触,血小板会放出使血液凝固的相关物质,促成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在伤口形成血块,以避免继续出血。
《国语辞典》: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拼音:máo xì xiě guǎn
和小动脉相连的末端微细血管。参见「微血管」条。
《国语辞典》:钙化作用(钙化作用)  拼音:gài huà zuò yòng
钙盐在软组织(如血管、肺部)中沉积之现象。当维生素K不足或维生素D过量,导致肠道摄入过多的钙盐,而造成动脉钙化、肾结石、牙结石、胆结石、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