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1,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下一页
螺髻梵志
宝螺
吹大法螺
螺蛳壳里做道场
陈衡(字 螺田 )
曾梅(字 以调 号 螺泉 )
郭子章(字 相奎 号 青螺、蠙衣生 文定 )
刘应钶(字 平叔 号 衡螺 )
周履靖(字 逸之 号 螺冠子、梅颠道人、梅墟 )
彭端吾(字 元庄 号 嵩螺 )
王玉藻(字 质夫 号 螺山 )
张惟赤(字 侗孩 号 螺浮 )
范承谟(字 觐公 号 螺山、蒙谷 忠贞 )
佛类词典(续上)
螺髻梵王螺髻梵志
宝螺
吹大法螺
螺蛳壳里做道场
其它辞典
红螺和尚陈衡(字 螺田 )
曾梅(字 以调 号 螺泉 )
郭子章(字 相奎 号 青螺、蠙衣生 文定 )
刘应钶(字 平叔 号 衡螺 )
周履靖(字 逸之 号 螺冠子、梅颠道人、梅墟 )
彭端吾(字 元庄 号 嵩螺 )
王玉藻(字 质夫 号 螺山 )
张惟赤(字 侗孩 号 螺浮 )
范承谟(字 觐公 号 螺山、蒙谷 忠贞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维基
陈衡(14世纪—15世纪),字螺田,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大园人。陈衡是永乐三年(1405年)的举人,九年(1411年)成进士,获授行在监察御史,曾因冗员遭罢归,到宣德三年(1428年)行在都察院上奏御史缺员而复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宣德六年(1431年)时则因亲丧服阕调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他任官三十年巡按广东、河南、陕西都有名声,秩满后自行辞官去,在家乡布衣蔬食,不留遗产给子孙,薛瑄称他:「论列时宜,推谳疑狱,按历藩岳,疏通明慎而清白之德,如良玉莹洁。」有宋仪望作序的《螺田存稿》流传,死后入祀乡贤祠。
人物简介
维基
曾梅,字以调,号螺泉,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二十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五十二名进士。都察院观政,授直隶兴化知县,调昆山县,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2—1618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相奎,号青螺。自号蠙衣生。隆庆五年进士。累迁至贵州巡抚。万历二十七年与李化龙等平播州杨应龙,以功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博览典籍,著述甚多。有《平播始末》、《郡县释名》、《阿育王山志》、《圣门人物志》、《蠙衣生马记》、《豫章诗话》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相奎,泰和人。隆庆辛未进士,历官都御史巡抚贵州进兵部尚书有青螺集维基
郭子章(1543年1月29日—1618年8月7日),字相奎,号青螺,别号蠙衣生,江西泰和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地名学家、文学家、医学家。郭子章出生于泰和县三十一都(今属冠朝镇)。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顺天府乡试第十八名。隆庆五年(1571年)联捷进士第三甲第二十四名进士。历任福建建宁府推官,升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万历十年(1582年)迁广东潮州府知府,四年后迁四川提学佥事,再迁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郭子章受命为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与湖广川贵总督李化龙合力剿灭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消灭了盘踞播州二十九世八百余年的杨氏土司。此后,又多次平定杨氏余党叛乱。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告老还乡。万历四十年,以前后叙功,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阴一子世袭锦衣卫。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逝世,卒年七十六岁,葬故里井坑。赠太子少保,谥文定。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应钶,字平叔,号衡螺,湖广承天府潜江县民籍江西安福县人。进士出身。性慈孝,事亲色养不倦。万历十三年乙酉科湖广乡试举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成二甲进士,服官所至,以恺悌著。由刑部郎出守太平府,开河振武,辟青山书院,与诸士讲肄其中。移守嘉兴,狱卒列陈刑具,珂怆然曰:恶忍以人难忍之痛,迫自诬服而快长吏意耶!尽撤去之,并禁丞倅以下洎属邑毋得用,忌者以此中之,遂解组归。以历仕所得禄分惠族人,少长无遗。订刻朱子语录,疏圣谕以训子弟。吉水邹忠介公称珂勤于检身,疏于防人,锐于慕古,暗于涉世。粹乎穆乎,如金未矿,如玉未凿,其行谊可知已。子刘达善,岁贡士,孙刘珏,闻喜知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兴人,字逸之,号螺冠子。万历时人。好金石,工篆隶章草行楷,专力为古文诗词。自号梅颠道人。辑有丛书《夷门广牍》,另有《梅坞贻琼》、《梅颠稿选》、《梅墟杂稿》及传奇《锦笺记》。槜李诗系·卷十五
履靖字逸之,号梅墟,秀水人。万历中布衣,筑舍鸳湖之滨,种梅百馀株,时咿唔其下,人呼为梅颠道人,自称螺冠子。著述甚富,刻有梅颠稿。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逸之,嘉兴人。有梅墟杂槁。
人物简介
维基
彭端吾(?—?),字元庄,号嵩螺,河南归德府夏邑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授中书舍人,考选山西道御史,三十七年巡按南直隶两淮盐政,又巡按漕运,四十年巡按四川。万历四十四年四月,升山西道御史彭端吾为陕西参政。天启三年三月,升行人司右司副彭端吾为光禄寺寺丞。五月,光禄寺寺丞彭端吾为本寺少卿。十月,光禄寺少卿彭端吾为太常寺少卿。五年(1625年)四月,通政使司右通政彭端吾自陈乞休,命着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扬州府江都人,字质夫,号螺山。崇祯十六年进士,任慈溪知县。清军陷北京,从鲁王起兵。事败返扬州,隐居乡里。慨世运之艰,闭门谢客,怡情诗酒间。后作绝命词,飘然而逝。维基
王玉藻,字质夫,直隶江都县人。明末官员。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浙江慈溪县知县。少詹事项煜因曾向李自成投降,而被慈溪人所不容,被当地人投水溺毙,王玉藻及冯元飙均为其门生,项煜在慈溪遇害时,王玉藻却置之不问,有人质疑其不顾师生情谊,王玉藻却回道:「吾岂能为向雄之待钟会哉!夫君臣之与师友,果孰重?」听到的人无不对其肃然起敬。南京城破,鲁王监国,王玉藻与沈宸荃起兵响应,晋御史,仍行使知县职权。又招募义勇,自请防守钱塘江。于是以兵科都给事中往军前效力。时驻兵江上者,有方国安、王之仁、孙嘉绩、熊汝霖、章正宸、郑道谦、钱肃乐、沈光文、陈潜夫、黄宗羲,均各自为战,无人敢先进军,且不分发王玉藻部军饷。王玉藻只得还朝。王玉藻身居谏垣,履行职责,上疏论事,言辞激烈,致使诸臣不悦。王玉藻于是力求罢职,经太常寺卿庄元辰竭力挽留,方继续供职。浙东陷落后,王玉藻未能赶上鲁王逃离,投水池自尽,水干未死。于是逃往剡溪,以野草为食,每日临水作诗,仰天起舞,慷慨悲歌。最终归隐北湖,誓不剃发易服,作绝命词而离世。遗命不冠收殓。《清史稿·遗逸》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海盐人,字侗孩,号螺浮。顺治十二年进士,官刑科给事中,有直声。归后于城南筑涉园,所藏图书彝鼎甚富。子、孙均有藏书名,家藏书目曰《涉园张氏藏书目录》。有《螺浮奏议》、《退思轩集》。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七
张惟赤,字侗孩,号螺浮,海盐人。顺治乙未进士,历官工科给事中。有《退思轩诗集》。维基
张惟赤,字侗孩,号螺浮,浙江海盐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5—1676 【介绍】: 清汉军镶黄旗人,字觐公,号螺山,别号蒙谷。范文程次子。顺治九年进士。康熙间巡抚浙江,劾奏贪吏,惩治巨猾。亲勘宁、台、温、处、金、衢六府荒田,奏免荒田及水冲地赋三十万亩以上。会杭、嘉、湖、绍诸府水灾,奏贷库银,籴米平粜,最贫者许肩盐自给,全活甚众。擢福建总督。耿精忠反,挺身反抗,被闭于土室达三年余,最后被迫自尽。谥忠贞。有《吾庐存稿》、《百苦吟》、《蒙谷自序》、《画壁集》等。晚晴簃诗汇·卷二十六
范承谟,字觐公,号螺山,又自号蒙谷,汉军旗人。顺治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福建总督。殉难,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贞。有《范忠贞公集》。维基
范承谟(1624年—1676年10月22日),字觐公,一字螺山,奉天人,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之子。进士出身,曾任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三藩之乱期间,被耿精忠囚禁两年之久,最终被其绞杀。朝廷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忠贞。
螺髻梵王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曰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曰:「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著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意皆平业,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净心诫观曰:「德如螺髻梵,去处见西方。」
(杂语)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曰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曰:「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著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意皆平业,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净心诫观曰:「德如螺髻梵,去处见西方。」
螺髻梵志
【佛学大辞典】
(杂名)螺髻仙人也。(参见:螺髻)
(杂名)螺髻仙人也。(参见:螺髻)
螺髻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天王留顶发,结之如螺。称为螺髻。西土之梵志效之而为螺髻,故曰螺髻仙人。象头精舍经有「螺髻仙人。」异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谓之「长髻梵志。」伽耶山顶经谓之「编发梵志。」又指梵王而曰螺髻。维摩经佛国品曰:「螺髻梵王语舍利弗。」
(杂语)梵天王留顶发,结之如螺。称为螺髻。西土之梵志效之而为螺髻,故曰螺髻仙人。象头精舍经有「螺髻仙人。」异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谓之「长髻梵志。」伽耶山顶经谓之「编发梵志。」又指梵王而曰螺髻。维摩经佛国品曰:「螺髻梵王语舍利弗。」
宝螺
【佛学大辞典】
(物名)螺贝也,为法具,故云法螺,尊重而云宝螺也。千手经曰:「若欲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手宝螺。」(参见:法螺)
(物名)螺贝也,为法具,故云法螺,尊重而云宝螺也。千手经曰:「若欲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手宝螺。」(参见:法螺)
法螺
【佛学大辞典】
(譬喻)梵语商祛,译曰珂贝。即螺贝也。螺贝之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又螺声勇猛,以表大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上曰:「扣法鼓,吹法蠃。」鼓音经曰:「吹大战螺,击大战鼓。」嘉祥法华经疏三曰:「螺鼓远闻之义,显大法有广被之能。」已上为显教所说,法螺但譬佛之说法耳。于佛事吹螺贝之说,今无行之者,惟密教徒用之。其说谓螺贝,乃无量音佛顶尊之三昧耶形,佛之法音标帜,吹之则诸天善神欢喜而影向,且闻之者灭诸罪障。千手观音之一手持宝螺。大日经疏十六曰:「无量音佛顶以珂贝,谓商祛也。」不空罥索经十八曰:「若加持螺语高望处大声吹者,四生众生闻螺声者灭诸重罪。」千手经曰:「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螺贝之实用,散(参见:于律中布萨之)下,如犍椎为供告知之用者。中国古时军队亦用以示进退。本系软体动物。产于海中。壳为螺旋状。上部延长。形略似梭。故又称梭尾螺。色黄白。有淡紫斑纹。肉可食。大者于螺头穿孔吹之。发声甚响而远。俗谓之海哱啰。
【佛学常见辞汇】
宣扬佛法好像吹螺,声音远扬,广被大众。
(譬喻)梵语商祛,译曰珂贝。即螺贝也。螺贝之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又螺声勇猛,以表大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上曰:「扣法鼓,吹法蠃。」鼓音经曰:「吹大战螺,击大战鼓。」嘉祥法华经疏三曰:「螺鼓远闻之义,显大法有广被之能。」已上为显教所说,法螺但譬佛之说法耳。于佛事吹螺贝之说,今无行之者,惟密教徒用之。其说谓螺贝,乃无量音佛顶尊之三昧耶形,佛之法音标帜,吹之则诸天善神欢喜而影向,且闻之者灭诸罪障。千手观音之一手持宝螺。大日经疏十六曰:「无量音佛顶以珂贝,谓商祛也。」不空罥索经十八曰:「若加持螺语高望处大声吹者,四生众生闻螺声者灭诸重罪。」千手经曰:「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螺贝之实用,散(参见:于律中布萨之)下,如犍椎为供告知之用者。中国古时军队亦用以示进退。本系软体动物。产于海中。壳为螺旋状。上部延长。形略似梭。故又称梭尾螺。色黄白。有淡紫斑纹。肉可食。大者于螺头穿孔吹之。发声甚响而远。俗谓之海哱啰。
【佛学常见辞汇】
宣扬佛法好像吹螺,声音远扬,广被大众。
吹大法螺
【俗语佛源】
法螺,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吹奏的一种乐器。螺即螺贝,生长在大海,俗称海螺,系软体动物,肉可食,螺头穿孔吹之,声大而远。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说法广被众生。螺声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号令三军,比喻佛说法降魔。「吹大法螺」一语,出自多种佛经。如《法华经·序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金光明经·赞叹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这种法螺,现在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传佛教寺院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时,仍然吹奏这种乐器。由于法螺中空声大,距离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说大话为「吹大法螺」。(无名氏)
法螺,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吹奏的一种乐器。螺即螺贝,生长在大海,俗称海螺,系软体动物,肉可食,螺头穿孔吹之,声大而远。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说法广被众生。螺声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号令三军,比喻佛说法降魔。「吹大法螺」一语,出自多种佛经。如《法华经·序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金光明经·赞叹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这种法螺,现在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传佛教寺院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时,仍然吹奏这种乐器。由于法螺中空声大,距离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说大话为「吹大法螺」。(无名氏)
螺蛳壳里做道场
【俗语佛源】
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
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