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勇虫(勇蟲)
指螳螂。《韩诗外传》卷八:“ 齐庄公 出猎,有螳蜋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蜋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 庄公 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於是迴车避之。”庄子·人间世《淮南子·人间训》亦有螳臂挡车的记载,后遂称螳螂为勇虫。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是以 晋文 回轮於勇虫而壮士云赴, 勾践 曲躬於怒鼃而戎卒轻死。” 宋 范浚 《杂兴》诗之三:“高蝉荫嘉禾,未省螗斧危。勇虫亦何愚,不顾黄雀飢。”
分類:螳螂记载
《漢語大詞典》:织绢娘(織絹娘)
螳螂的别名。正字通·虫部:“蜋,螳蜋,有斧虫……翼下红翅如裙裳,俗呼织绢娘。”
分類:螳螂
《漢語大詞典》:蟷螂
螳螂的别名。尔雅·释虫“不过,蟷蠰” 宋 邢昺 疏:“不过,一名蟷蠰,一名蟷蜋。”
分類:螳螂邢炳
《漢語大詞典》:拒斧
即螳螂。吕氏春秋·仲夏“小暑至,螳螂生” 汉 高诱 注:“螳螂…… 兖州 谓之拒斧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螳蜋:“蟷蜋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蜋。 兖 人谓之拒斧。”参见“ 螳螂 ”。
分類:螳螂
《國語辭典》:螳螂  拼音:táng láng
动物名。一种昆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全身呈绿色或土黄色,体长,腹部肥大,头三角形,前胸延长如颈,前肢作镰形,有棘刺,便于捕获他虫。因捕食害虫,有益农业,属益虫。也称为「刀螂」、「天马」。
《漢語大詞典》:斫父
螳螂的别名。说文·虫部:“蜋,堂蜋也……一名斫父。” 段玉裁 注:“堂蜋臂有斧能斫,故曰斫父。”
分類:螳螂
《国语辞典》:斫螂(斫螂)  拼音:zhuó láng
螳螂的别名。参见「螳螂」条。《通俗常言疏證。动物。斫螂》引《说文》段玉裁注:「江东呼为石螂。石即斫,今江东呼为斫螂。」
分类:螳螂
《漢語大詞典》:蟷蠰
螳螂的别名。礼记·月令“小暑至,螳蜋生” 唐 孔颖达 疏:“ 舍人 云:‘不过,名蟷蠰,今之螳蜋也。’” 清 唐孙华 《六月初一日初闻蝉声》诗:“蟷蠰尚未知,且免搏攫忧。”参见“ 蟷蜋 ”。
分類:螳螂
《漢語大詞典》:蟷螂
螳螂的别名。尔雅·释虫“不过,蟷蠰” 宋 邢昺 疏:“不过,一名蟷蠰,一名蟷蜋。”
分類:螳螂邢炳
《國語辭典》:刀螂  拼音:dāo láng
螳螂的别名。参见「螳螂」条。
分類:螳螂
《漢語大詞典》:蚚父
螳螂的别名。说文·虫部:“蜋,堂蜋也,一名蚚父。”参阅 明 赵宧光 《说文长笺》卷四一。
分類:螳螂
《漢語大詞典》:食疣
螳螂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九四六引 三国 魏 郑小同 郑志·答王瓒问:“今 沛 鲁 以南谓之螳蜋, 燕 赵 之际谓之食肬。”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 清 钱绎 《方言笺疏》卷十一。
分類:螳螂
《漢語大詞典》:螳斧
亦作“螗斧”。 螳螂的前足如镰刀状,因谓之螳斧。亦比喻脆弱的武装。 宋 梅尧臣 《秋日咏蝉》:“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宋 李觏 《蝉》诗:“螳斧不劳阴致害,貂冠犹可共传名。”《花月痕》第四回:“四围礮火,中天掣 列缺 之鞭;一片刀光,半夜射 望诸 之魄。蝟蜂立折,螳斧徒劳。”参见“ 螳臂当车 ”。
《國語辭典》:螳臂当车(螳臂當車)  拼音:táng bì dǎng chē
螳螂举起双臂,想要阻挡车子。语本《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比喻不自量力。明。无名氏《四贤记》第一一出:「劝恩台装聋做哑,休得要螳臂当车。」《荡寇志》第四二回:「正是泰山压卵,不须辗转之劳,螳臂当车,岂有完整之理?」也作「螳臂挡车」、「螳臂当辕」。
《漢語大詞典》:斧螗
螳螂斧状的前肢。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皇武》:“裒兇鞠顽,锋蝟斧螗。”
分類:螳螂前肢
《國語辭典》:螵蛸  拼音:piāo xiāo
螳螂卵簇聚之囊,长约寸许,大如拇指。
《漢語大詞典》:当郎(當郎)
(1).昆虫名。即螳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螳螂:“蟷蜋,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
(2).昆虫名。即螳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螳螂:“蟷蜋,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
《漢語大詞典》:龁疣(齕疣)
亦作“ 齕肬 ”。 螳螂的异名。广雅·释虫:“齕肬,螗蜋也。”吕氏春秋·仲夏纪“小暑至,螳蜋生” 汉 高诱 注:“螳蜋一曰天马,一曰齕疣。” 毕沅 注:“《淮南》注作‘齿肬’,当是脱其半耳。初学记引此注正作‘齕疣’。”
分類: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