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1,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三谛圆融
不融三谛
六相圆融
生肇融睿
光融
融三世间十身
法界圆融
法融
般若尽净虚融
圆融
圆融门
圆融十乘
圆融三学
圆融三谛
佛类词典
三种圆融三谛圆融
不融三谛
六相圆融
生肇融睿
光融
融三世间十身
法界圆融
法融
般若尽净虚融
圆融
圆融门
圆融十乘
圆融三学
圆融三谛
三种圆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明: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波与水之相即也。二、事事圆融,波与波之相即也。三、理理圆融,水与水之相即也。见法界观门,七帖见闻一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立三种之圆融: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如水波相即也。说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生死即涅槃者。此门也。二事事圆融,如波与波相即不二也。说须弥芥子,大海毛端,互相入不相碍,说邪正不二,烦恼即菩提者。此门也。三理理圆融,如水与水一味融和也。说万圣所具真理一味者,此门也。此中事理圆融,理理圆融虽为终教,然犹说之,事事圆融乃独为圆教之极谈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名数)华严宗所明: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波与水之相即也。二、事事圆融,波与波之相即也。三、理理圆融,水与水之相即也。见法界观门,七帖见闻一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立三种之圆融: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如水波相即也。说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生死即涅槃者。此门也。二事事圆融,如波与波相即不二也。说须弥芥子,大海毛端,互相入不相碍,说邪正不二,烦恼即菩提者。此门也。三理理圆融,如水与水一味融和也。说万圣所具真理一味者,此门也。此中事理圆融,理理圆融虽为终教,然犹说之,事事圆融乃独为圆教之极谈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三谛圆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空假中三谛于同时,达到圆融之真理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术语)观空假中三谛于同时,达到圆融之真理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不融三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隔历三谛)
(名数)(参见:隔历三谛)
六相圆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相)
(术语)(参见:六相)
六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生肇融睿
【佛学大辞典】
(人名)竺道生,僧肇,道融,僧睿也。是称关中之四圣。皆罗什门下也。
(人名)竺道生,僧肇,道融,僧睿也。是称关中之四圣。皆罗什门下也。
光融
【佛学大辞典】
(杂语)耀法而弘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杂语)耀法而弘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融三世间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说二种之十身,一谓融三世间之十身,二谓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间之十身者:一众生身,六道之众生也。二国土身,六道众生之依处也。三业报身,生上二身之业因也。(已上三身属于染分)。四声闻身,观四谛而求涅槃者。五独觉身,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六菩萨身,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来身,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八智身,佛身所具能證之实智也。九法身,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已上六身属于净分)。十虚空身,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界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此十身中第二之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之众生身及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者,为众生世间;后四身者,智正觉世间也。即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谓之融三世间之十身。又谓之解境之十身,以此十身为解知毗卢舍那佛觉体之所知之境也。见旧华严经二十七,探玄记十四,华严玄谈三十,大疏钞三十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二种十身之一。(参见:十身)
【佛学次第统编】
融三世间之十身:
一、众生身 六道之众生也。
二、国土身 六道众生之依处也。
三、业报身 生上二身之业因也。
四、声闻身 观四谛而求涅槃者。
五、独觉身 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
六、菩萨身 修六度而求菩提者。
七、如来身 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
八、智身 佛身所具能證之十智也。
九、法身 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
十、虚空身 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身,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
(名数)华严经说二种之十身,一谓融三世间之十身,二谓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间之十身者:一众生身,六道之众生也。二国土身,六道众生之依处也。三业报身,生上二身之业因也。(已上三身属于染分)。四声闻身,观四谛而求涅槃者。五独觉身,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六菩萨身,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来身,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八智身,佛身所具能證之实智也。九法身,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已上六身属于净分)。十虚空身,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界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此十身中第二之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之众生身及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者,为众生世间;后四身者,智正觉世间也。即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谓之融三世间之十身。又谓之解境之十身,以此十身为解知毗卢舍那佛觉体之所知之境也。见旧华严经二十七,探玄记十四,华严玄谈三十,大疏钞三十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二种十身之一。(参见:十身)
【佛学次第统编】
融三世间之十身:
一、众生身 六道之众生也。
二、国土身 六道众生之依处也。
三、业报身 生上二身之业因也。
四、声闻身 观四谛而求涅槃者。
五、独觉身 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
六、菩萨身 修六度而求菩提者。
七、如来身 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
八、智身 佛身所具能證之十智也。
九、法身 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
十、虚空身 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身,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
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名数)(参见: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法界圆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法界之诸法事事涉入交彻。是华严之无碍,天台之性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圆满具足,融会无间,一即一切,一切一即,性相交参,主伴无尽,是为圆融无碍。
一切诸法,即是法界,是故应了法界圆融之法也。
(术语)谓法界之诸法事事涉入交彻。是华严之无碍,天台之性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圆满具足,融会无间,一即一切,一切一即,性相交参,主伴无尽,是为圆融无碍。
一切诸法,即是法界,是故应了法界圆融之法也。
法融
【佛学大辞典】
(人名)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适四祖踵至。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遂延祖入庵。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祖曰:犹有这个在。师乃稽首请益。祖为说法要。且曰:吾受灿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向后当有达者,绍汝元化。自尔法席大盛。后得上首智岩,付嘱法印。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
(人名)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适四祖踵至。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遂延祖入庵。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祖曰:犹有这个在。师乃稽首请益。祖为说法要。且曰:吾受灿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向后当有达者,绍汝元化。自尔法席大盛。后得上首智岩,付嘱法印。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
般若尽净虚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般若经所说诸法皆空之理也。(参见:尽净虚融)
(术语)谓般若经所说诸法皆空之理也。(参见:尽净虚融)
圆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俗语佛源】
佛家谓破除妄执,圆满融通。「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称为圆融。《楞严经》谓:「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华严、天台二宗有关圆融名目很多,华严立「三种圆融」,天台谈「圆融三谛」。又如唐·符载《庐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铭》:「灵以静生,境因圆融。」亦用以指文辞之周密畅达,如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以高旦中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纯一)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俗语佛源】
佛家谓破除妄执,圆满融通。「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称为圆融。《楞严经》谓:「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华严、天台二宗有关圆融名目很多,华严立「三种圆融」,天台谈「圆融三谛」。又如唐·符载《庐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铭》:「灵以静生,境因圆融。」亦用以指文辞之周密畅达,如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以高旦中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纯一)
圆融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就华严经之所说,立行布圆融之二门。(参见:行布门)
【三藏法数】
谓经中广显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令诸菩萨于前四十二位之中,了知随举一位,即摄诸位,功德无障无碍,故名圆融门也。
(术语)华严宗就华严经之所说,立行布圆融之二门。(参见:行布门)
【三藏法数】
谓经中广显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令诸菩萨于前四十二位之中,了知随举一位,即摄诸位,功德无障无碍,故名圆融门也。
圆融十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判四教中圆教之十乘观法也。行止观有十种之法,谓为十乘观法。此十乘观法通于藏通别圆之四教,故特指圆教之十乘,而谓为圆融十乘。以十乘一一悉以事理之圆融为理致故也。
(术语)天台所判四教中圆教之十乘观法也。行止观有十种之法,谓为十乘观法。此十乘观法通于藏通别圆之四教,故特指圆教之十乘,而谓为圆融十乘。以十乘一一悉以事理之圆融为理致故也。
圆融三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华严天台所判中,圆教之三学也,戒定慧互为融即,具三即一、一即三之理致,异于馀教之三学也。
(术语)谓华严天台所判中,圆教之三学也,戒定慧互为融即,具三即一、一即三之理致,异于馀教之三学也。
圆融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台家圆教所谈之三谛。三谛为空假中,藏通二教依空谛之一,别教虽添假中二谛。然空假中次第而观,故谓为隔历三谛。圆教观为即空即假即中,故谓之圆融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三谛是空假中,空假中圆融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圆融三谛。
(术语)谓台家圆教所谈之三谛。三谛为空假中,藏通二教依空谛之一,别教虽添假中二谛。然空假中次第而观,故谓为隔历三谛。圆教观为即空即假即中,故谓之圆融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三谛是空假中,空假中圆融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圆融三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