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9,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无禁捉蛇
蛇知蛇足
黑蛇抱珠
纳蛇于筒
比丘化为蛇
一蛇首尾
蛇行
蛇足
蛇神
蛇绳麻喻
睡蛇
摩蛇
藤蛇喻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佛学大辞典】
(动物)梵语曰萨跛Sarpa,见梵语杂名。
无禁捉蛇
【佛学大辞典】
(譬喻)禁者禁制也,捉毒蛇有制法,应以铁杖先押其头,次以手捉其顶,不依此制法,卒尔捉蛇,则为螫死。是譬比丘无观智之制法,漫谈空理,放恣五欲也。出于阿梨吒经。止观二曰:「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者。」同辅行曰:「淮北河北邪空之人,滥称大乘,入恶无观。故以无禁捉蛇喻之。禁者制也,术法制物故也。贪欲如蛇,观法如禁,以观观欲如捉蛇。不善四句如无禁。」
蛇知蛇足
【佛学大辞典】
(譬喻)智度论十曰:「如偈说,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黑蛇抱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喻众生业报之因缘不同也。智度论八曰:「业报因缘各各不同。(中略)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
纳蛇于筒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禅定能正人之邪曲也。智度论曰:「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正,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
比丘化为蛇
【佛学大辞典】
(传说)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三曰:「有比丘喜乐衣服,因病致死,后化为蛇来缠衣。」
一蛇首尾
【佛学大辞典】
(譬喻)杂譬喻经曰:「昔有一蛇,头尾自诤,头语尾曰:我应大。尾语头曰:我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在前,故应大。汝无此术。尾曰:我使汝去,故得去,若我不去,则汝不得去。以身绕木三匝,三日不已,求食不得,饥饿垂死。头语尾曰:汝放我,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之。后语尾曰:听汝前行。尾在前行,未数步,堕大深坑而死。喻众生无智,为人我,终堕于三途也。」
蛇行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告诸比丘有蛇行法,何等为蛇行法?谓杀生手常血腥,乃至行十不善等。彼尔时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如是身口意蛇行已,向地狱或畜生之一趣。蛇行众生,谓蛇鼠猫狸等腹行众生,是名蛇行法。见杂阿含经三十七。
蛇足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情有理无之妄见也。万善同归集五曰:「起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
蛇神
【佛学大辞典】
(天名)延命地藏经所说十五神之一。
蛇绳麻喻
【佛学大辞典】
(譬喻)说明唯识,说明三性所引之譬喻。谓见绳以为蛇,既觉为绳,悟绳之实性为麻也。(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睡蛇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遗教经曰:「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蛇,在汝室睡,汝当以持戒之钩早并除之。」
摩蛇
【佛学大辞典】
(饮食)药名。(参见:摩祇)
摩祇
【佛学大辞典】
(饮食)又作莫耆,摩蚔,摩醯,摩蛇。药名。放光般若经九曰:「譬如拘翼有药名摩祇,有蛇蚖饥行,求索虫欲食之。虫遥见蛇蚖,走趣药所,蛇欲得往,以药气故不能得前。何以故?以药威德故使蛇中道还。」智度论五十六曰:「譬如憍尸迦,有药名摩祇。有蛇饥行索食,见虫欲啖。虫趣药所,药气力故蛇不得前,即便还去。」玄应音义三曰:「摩祇,长安品作摩蛇,小品经作摩醯,皆梵言也。明度经作神丹,此言也。」慧琳音义五曰:「莫耆梵语也,能除众毒,神药名也。其药功力,经中自说。」可洪音义二曰:「摩蚳,巨支反,药名也。自前诸部作摩祇,小品经作摩醯。」梵Mahila%。
藤蛇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金光明经。迷执妄情所现之相,以为实有,恰如见藤蔓而以为蛇也。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俗语佛源】
佛家原有「绳蛇」的比喻。如宋·子泐《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十九:「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佛家认为,凡夫误认假相为实有之物,这叫「遍计所执」,喻如认绳为蛇。又《续传灯录》卷二九:「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旨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后成为一条运用广泛的俗语:「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谓吃过一次亏以后,便长时间地疑神疑鬼,亦作「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李明权)